中央大學電子報

大路關觀音壇

【文、圖/鍾榮富/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發音人:鍾榮富(四縣腔)



   新大路關个觀音壇成立到今超過六十年,在這出生个細人仔,每一个都來這求過平安絭,希望生長平順,學業有成。可以講,觀音壇係大陸關人記憶个一部份。

   大路關本來淨一个庄頭,後來水打莊(1857年,咸豐7年),河壩水對莊腰一沖,將原來个大路關,沖作兩個庄頭。北片个,安到舊大路關。南片這庄,近山多林,安到「坪頂」,又喊到「新大路關」,後來官方正名為廣興村。依照客人風俗,新建庄頭,愛先尋大樹仔,在樹下立伯公。堵好坪頂北片有一頭老榕樹,先民就在樹下頓一粒大石頭,也毋識刻字,大家就恁仔開始拜起來。

   根據日本時代个土地登記,廣興村本來有三個功德會:福德會、恩公會(恩公廟)、媽祖婆。福德會在1934年(昭和九年),將頭擺个石頭伯公改建,用了大碑石來代替石頭,刻下「福德正神香座位」,就係今下个伯公。

   後來村民開大會,決定將媽祖婆同福德會合起來,組織鸞生,同時決議在伯公頭前个廣場右側簷興建「廣興壇」,奉祀媽祖婆。村民心目中的媽祖婆就係觀世音,故所「廣興壇」又喊到「觀音壇」。大路關先民來源不同,但係大部分對梅縣東北个嵩山堡搬來个,到今還保存了嵩山堡當地个客話特色,讓大路關个客話同其他地區个腔頭大不相同。有「媽祖婆」个名仔,可能早期先民帶有海陸个色彩,毋過,靠山个祖先拜觀音多過媽祖,故所後來採用觀音壇个名稱。

   「廣興壇」興建之初,就像如今个面貌,一个主廳,兩片廂房。主廳內有三廊,分別奉祀觀世音、王爺(客家人口中个王爺,就係三山國王),伯公。觀音壇成立初期,由鸞生輪流負責清掃、上香、奉茶等工作,還愛約有閒个鸞生上山採藥,歸來晒燥。後來觀音作法,捉上槓个阿硬叔做童乩。只要村民有麻个毋平安,這痛該痛,就請阿硬叔開壇問神。講來還係奇怪,就恁仔大路關人度過一切困難,行過各種災難,大家平平安安過日仔。

   阿硬叔過身以後,觀音捉無童乩,壇上也毋再同人開藥方了。但係,有个無个故事還係足蠻多。輒常有外地人,歸家老嫩大細來到觀音壇點香唱諾,感激佢送藥方去到門口,醫好佢等个老人家。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賴維凱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彭賢明、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Alpha Preparation, Stand by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0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岳哲

Webversion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