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關觀音壇
【文、圖/鍾榮富/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
發音人:鍾榮富(四縣腔)
新大路關个觀音壇成立到今超過六十年,在這出生个細人仔,每一个都來這求過平安絭,希望生長平順,學業有成。可以講,觀音壇係大陸關人記憶个一部份。
大路關本來淨一个庄頭,後來水打莊(1857年,咸豐7年),河壩水對莊腰一沖,將原來个大路關,沖作兩個庄頭。北片个,安到舊大路關。南片這庄,近山多林,安到「坪頂」,又喊到「新大路關」,後來官方正名為廣興村。依照客人風俗,新建庄頭,愛先尋大樹仔,在樹下立伯公。堵好坪頂北片有一頭老榕樹,先民就在樹下頓一粒大石頭,也毋識刻字,大家就恁仔開始拜起來。
根據日本時代个土地登記,廣興村本來有三個功德會:福德會、恩公會(恩公廟)、媽祖婆。福德會在1934年(昭和九年),將頭擺个石頭伯公改建,用了大碑石來代替石頭,刻下「福德正神香座位」,就係今下个伯公。
後來村民開大會,決定將媽祖婆同福德會合起來,組織鸞生,同時決議在伯公頭前个廣場右側簷興建「廣興壇」,奉祀媽祖婆。村民心目中的媽祖婆就係觀世音,故所「廣興壇」又喊到「觀音壇」。大路關先民來源不同,但係大部分對梅縣東北个嵩山堡搬來个,到今還保存了嵩山堡當地个客話特色,讓大路關个客話同其他地區个腔頭大不相同。有「媽祖婆」个名仔,可能早期先民帶有海陸个色彩,毋過,靠山个祖先拜觀音多過媽祖,故所後來採用觀音壇个名稱。
「廣興壇」興建之初,就像如今个面貌,一个主廳,兩片廂房。主廳內有三廊,分別奉祀觀世音、王爺(客家人口中个王爺,就係三山國王),伯公。觀音壇成立初期,由鸞生輪流負責清掃、上香、奉茶等工作,還愛約有閒个鸞生上山採藥,歸來晒燥。後來觀音作法,捉上槓个阿硬叔做童乩。只要村民有麻个毋平安,這痛該痛,就請阿硬叔開壇問神。講來還係奇怪,就恁仔大路關人度過一切困難,行過各種災難,大家平平安安過日仔。
阿硬叔過身以後,觀音捉無童乩,壇上也毋再同人開藥方了。但係,有个無个故事還係足蠻多。輒常有外地人,歸家老嫩大細來到觀音壇點香唱諾,感激佢送藥方去到門口,醫好佢等个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