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的激盪與對話:讀《臺灣南部客家美濃之姻親關係與地方社會》
【文/廖經庭/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碩士】
本書作者洪馨蘭教授是中生代的客家研究學者,就讀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時,即以美濃為田野地,完成碩士論文〈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甚至也成為田野地美濃的媳婦。
洪馨蘭教授在清華大學繼續攻讀人類學博士時,依然以熟悉的田野地婆家村―美濃為田野地,本書即源自洪教授的博士論文成果。美濃屬於六堆中的右堆,是臺灣南部的客家重鎮,在客家區域研究中極具代表性,因此透過洪馨蘭教授的研究,我們可更加理解六堆客家社會的運作邏輯。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首先介紹美濃社會的時空背景,在這想像卻又無法真實的社會中,人們透過契約的方式建立了許多嘗會組織,甚至此處也經常成為西方學者管窺中國社會的實驗室。
第二個部分,作者開始討論本書的重點敬外祖,所謂之「敬外祖」是漢人社會祖先崇拜的延伸,在姻親祖先牌位前,舉行隆重的行獻敬拜,美濃社會透過祖先崇拜以及敬外祖的儀式來強化親屬制度的最基本單位,也使得姻親關係不僅產生實質性聯結,也出現象徵性表彰,並經由生育禮俗的「送雞酒」,聯繫了三代外家的基本結構,而這種敬外祖展現出客方言群地域內婚的偏好,也間接形塑出六堆地區的「界限」。
第三部分,作者從性別與我群意識的角度討論敬外祖,敬外祖過程使得本家與外家的互動往來得以延續,使得兩造家族獲得一個重新加溫的機會,但在傳統上重男輕女的父系思維下,女性無法享有與男性相同的權利,1960年代美濃對於女婿要求的條件,普遍就是「有頭路」,因有志氣的女兒不必依恃娘家給好嫁妝,細妹要有骨氣、不依恃父母,瀰漫在傳統美濃女性的精神中。雖然女性婚後即已算是外人,但已婚女性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娘家與自己的關係及情分仍持續維持著,敬外祖基本上是兩個父系世系群的關係締結與強化,女性也在這個文化中,獲得了與外家繼續維持友好的權利與責任。
第四部份,作者將觀看敬外祖的視角拉得更遠一些,透過「魔幻寫實」的技巧,將美濃反水庫運動視為一個放大版的敬外祖,敬外祖並沒有直接導致這一場社會運動的誕生,但在這場戰爭的持續性裡,看到與敬外祖類同的思維與行動邏輯,這一套歷史心性、文化思維以及行動事件,構成了一組社會文法,例如敬外祖要在一定時間內走完所有行程,必須完成「準時」、「不拖延」的要求,在美濃反水庫運動中,請願前的集結,或是對於當日新聞事件的即刻反應並寫成新聞稿發出,均有類似的邏輯模式,而在美濃反水庫運動過程中,也逐漸使得美濃從一個鄉民社會走向公民社會,但這種社會文法卻根源於十八世紀的原鄉「傳統」、十九世紀的六堆「傳統」,以及二十世紀的菸草「傳統」。
美濃是臺灣南部的重要客家鄉鎮,其文化傳統與社會實踐有其代表性,本書透過美濃的敬外祖,精闢詮釋敬外祖所代表的文化象徵意義,並將這種文化樣貌放回美濃客家族群的社會脈絡中,作者文筆清晰可讀性高,且又具有學術深度,值得想要瞭解臺灣客家族群的讀者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