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86期 2017/10/1 出刊/ 半月刊

 

 

人生無處不客家

【文圖∕葉倫會∕前海關博物館館長】

 

由台北市客家委員會督導於2017年9月23和24日舉行的「義民爺在台北信仰文化與展演義民三十學術研討會」,奉國立交通大學羅烈師教授之命,擔任9月24日上午9時30分到11時「都會客家生活—影音紀錄欣賞與分享」的主持人。奉命時,知道和客家大師陳板老師同台,有客家學權威做主講人,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尤其是主持人的工作以介紹演講者和宣布發言時間為主,屬於輕鬆至極的工作,遂滿心歡喜的答應。但奉命後,為祈對客家鄉親在都會地區的發展有簡單的認識和瞭解,整理客家文化傳承的內涵,思考都會客家與傳統客家的差異而寫一篇短文,俾需要講話時,可以派上用場。

26012

(立者拿麥克風為羅烈師教授,坐者左一穿粉紅條紋衫為張森富教授及右為溫送珍大老。)

客家先民自明末、清初開始移民台灣,最初從事山林墾殖和開闢田野,過著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快樂日子。談到傳統,客家先民常將「晴耕雨讀」掛在嘴邊,惟依多年觀察,「晴耕雨讀」是每個優秀民族的特色,大部分傳統文化是經由婚、喪、喜、慶,將祖先從原鄉帶來的習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都會地區有其他文化的衝擊,因而產生新思維,如何將新的東西成為建構客家文化的一部分,並將其發揚光大,成為凝聚客家人的新想法,是每位客家鄉親的責任。就以這次學術研討的內容而言,大部分研討項目為傳統客家,納入都會客家為主題是進步,一百分鐘的時間,其比例僅六分之一,希望日後在台北市舉行的客家學術研討會,都會客家的比例可以向上提升。

26012

(拿手機者是陳板老師,筆者與他同台主持不用擔心。)

客委會成立後,邀請學者、專家討論客家傳統,其內容涵蓋農村婚、喪、喜、慶不斷演練的活動,如八音、演戲、酬神…等約定成俗的習俗。至於鄉親在都市為討生活所做的打拚,不論多認真或成就如何輝煌,鮮少被提及,像修橋鋪路的工程師,不是客家;作育英才的老師,不是客家;救人濟世的醫師,不是客家;建築工人不是客家;水電工,不是客家;保家衛國的軍人,不是客家…,但提到政治人物,洪秀全、孫文、李光燿,鄧小平,乃至國內的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等,都是客家之光。當眼睛閉起來思考,不曉得對社會、國家,乃至客家,是他們給客家光彩,還是客家讓他們沾光?

胡焯猷年輕的時候,棄儒從醫,清朝康熙(1662~1722)年間,渡臺到淡水,以醫師為業,求診者甚多。乾隆時期,創建西云崖,後來改名明志書院,廣施義學,對臺北文風的興起貢獻卓著。徐傍興在南京西路開徐外科醫院,擁有兩百個病床,對台北的醫療體系有很大的貢獻,被客家鄉親視為客家之光。

鄧雨賢編著的曲子以國語或福佬話居多,他大部分時間住在台北,直到去世前幾年才回到祖先的居住地新竹縣北埔國小教書,並且死在新竹縣北埔鄉,加上歌謠的影響力,客家人認為他是客家之光。隨著農村人口外移,傳統婚、喪、喜、慶等活動逐漸式微,加上外來文化的衝擊,老祖先留下來的客家傳統,消失得更加快速。

26012

(右為筆者與台北市衛理堂的牧師合影。)

因為社會進步,經濟繁榮,台灣人口向都市集中,都會開始聚集許多來自台灣各地的客家鄉親,如新北市擁有桃園市以外第二多的客家人,台北市亦有四十幾萬客家鄉親。住在都會地區的鄉親,因為人際關係疏離,缺少講客家話的機會和場合,讓客家話的普及率快速降低,依客委會2016年統計,年齡十三歲以下的客家小朋友,會講客家話的只剩下7%而已。幸好,部分客家鄉親組成社團,透過聚會、聯誼而傳承部分舊有文化,如山歌、八音…,同時也蘊育出客家新文化,如1988年,台北市和新北市客家鄉親聚在大安森林公園預定地舉行的客家義民祭,乃至晚近的台北市或新北市客家義民嘉年華。

26012

(參加台北義民祭的美麗客家婦女。)

客家鄉親到都會地區討生活,配合都市發展投入醫師、律師、教師、商人、水電工、豆漿店等各行各業,尤其從事水電工、豆漿店、外省料理店者,在雙北市占有很高比例,雖然他們從事的工作被認為與客家無關,但內心世界卻擁有滿滿的客家情,待工作或事業在新故鄉稍稍安定,屢屢回憶兒時或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模式,視這種模式為客家傳統,農曆七月拜義民爺就是如此。台北市十月舉行的義民嘉年華會也是如此。

很高興有機會和一群關心客家文化發展的朋友共聚一堂,分享客家人在都會地區發光、發熱的情形,自忖收穫極為豐富,也樂於和大家分享這份喜悅。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吳慧庭、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