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281期 2017/07/15 出刊/ 半月刊

 

 

客家之怙:我認識的羅肇錦教授

【文/徐貴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客家母語走上街頭的時代,遺憾當時因事未能親赴台北參與此一具有歷史價值的活動,憂心客話沒落的筆者一家,從電視、報紙得知。羅老師親寫祭國父文,帶領客家族群走上街頭,爭取權益,這種知識份子盡社會責任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在此之前,雖然客語被禁,筆者夫妻仍要求小孩要學會客語,繼續傳承。初識羅老師,是在民國七十幾年,小孩讀幼稚園時,為了給予小孩磨練的機會,帶領他們到竹東、關西等地參與民間舉辦的客話演講比賽,羅老師擔任評審。後來,羅老師在台視清早六點主持「鄉親 鄉情」節目,主講客家文化,我們經常早起收視,更進一步了解羅老師的客家情懷,引領筆者走入客家文化之園。
約十幾年前,去銅鑼找羅老師討論問題,晚間我們在街上一家餐館用餐,有位司機大哥看到羅老師走進,放下餐具,眼睛直視羅老師,上下打量,最後忍不住走上前來,跟羅老師問了一句:「你不是電視上的人嗎?」弄得我們啼笑皆非,那司機大哥知情後,還直說要付帳,可見羅老師在民間受到的尊崇。
又有一次,約在數年前,我們一齊到台北開會,傍晚會畢,筆者要回家,羅老師說中大還有會要開,我們就一齊搭火車到中壢。搭車之間,跟羅老師鄰座的某先生,聽我們用客話交談,頗為有興趣,說他是平鎮人,不久就加入交談。
他問羅老師:「我知道苗栗有位羅教授,他是博士喔!非常了解客家文化,到處講客家文化,傳承客家話,非常令人敬佩,我也喜歡客家文化,你認識他嗎?」
羅老師默不作聲,笑笑回答:「認識啊?你認識嗎?」我則忍住不敢嗤笑。
「不認識,不過我以前常常在電視上看到他在講客家,跟你長得很像,不過他現在可能很老了,不知道還在嗎?很久沒看到他在電視出現,可能不在了!」
唉呀!真人就在眼前,他無法辨認,羅老師以身為院長,竟然也沒有暴露身份,真有其冷靜能耐的一面。緊接著,羅老師問他年紀,他說33年次,還比羅老師大5歲,實在不知該說什麼?不知不覺火車已到中壢,下了車,走下月台,他帶著欽佩、可惜的語氣道別。我莫名所以,問羅老師,羅老師說:「從來不認識,不用刻意提起現在年老的我,就讓他記得電視上年輕的我。」羅老師就是這樣,謙虛地從不顯現自己的地位。
讀研究所時,羅老師治學嚴謹,上課從不提題外之事,但課外卻風趣有加,誠懇待人。聽說他在彰師大國文系上「聲韻學」曾當人,但修習的學生仍然座無虛席。到新竹教大,還是稟持其教學精神與態度,很多學生既敬愛又害怕,上其課如履薄冰,專心治學。以前我在中文系時,曾相當畏懼聲韻學,感覺艱澀難嚥,枯燥乏味,因為聲韻關係,畢業後不敢考中文研究所,沒想到相隔二十年後,重上研究殿堂,研究客話,又跟聲韻學息息相關,重拾聲韻學研究,過去的懵懂,經羅老師教學點破,竟然對聲韻學豁然開朗,不再是生澀乏味,反而處理得有條不紊,不得不欽佩,羅老師確實是名師啊!羅老師曾問:「如果當初了解客話與聲韻學的關係,你會考中文研究所嗎?」往事已矣,「當年如果聲韻學是老師的話,說不定不會等到今日將屆知天命才學吹嗩吶!」
羅老師提攜學生,常帶領學生或鼓勵學生寫論文參與各項學術研討會,他曾說:「練習寫作論文,可廣泛閱讀,增加學術知識,累積能量。論文提出,要勇敢接受評論,就會進步,不要害怕被批評。」如此,造就了不少學生。記得2000年10月,客家方言第四屆研討會在梅州召開,那時筆者才碩研一下,羅老師即鼓勵並要帶領我們參加。當時筆者及陳秀琪教授、江俊隆理事長等研究語言的學生,即跟著老師首次參加這項純粹客家話的研討會議。從此,至2016年經歷九屆十八年,筆者都連續參加,可謂引以自豪,今日筆者對客家語文若有些微的成就,都是羅老師指導鼓勵之下的成果。
讀博士班時,筆者參與台灣語文學會多年,在會員大會時,多半以閩南語發言,覺得客家、原住民族群未能受到尊重,便興起成立台灣客家語文學會的構想,經與羅老師商討結果,羅老師亦欣然同意,經過多次籌備會議,台灣客家語文學會終於在96年中誕生,羅老師被選為創會理事長,羅老師則要筆者擔任秘書長,籌劃未來學會工作方針,每屆召開一次客家語文學術研討會,會後並徵求投稿,編輯「客家語文研究專輯」,會議語言以客話優先。
在客委會及教育部的語文委託計畫中,羅老師常委以筆者擔任饒平腔的調查、研究、教材編輯,辭典維護等重要工作,使筆者學習更多,都要感謝羅老師的栽培。羅老師自到中大擔任客家語文研究所所長之後,建樹良多,擔任中大客家學院院長,除堅守客家語文的重要,爭取到大學部招生,使系所一貫,客家研究成為中大最為特殊的學科,成為全國最完整的一所客家學院。
羅老師於院長任內退休,也因此讓學校了解到客家學院的重要,羅老師在客家貢獻上的功勳,聘請為榮譽教授,斯時筆者正任台灣客家語文學會第三任理事長,經與理監事會及學生們分別討論,籌辦辦理退休餐會,最後學會決定同意筆者所提,於餐會中送一匾額,書「客家之怙」,稱揚羅老師在客家的領導地位,繼續為師,護守客家。學生們贈送老師一個琉璃葫蘆,題「福至雙峰」,期望老師退休後永遠安康,心想事成。
如今,羅老師功成身退,卻退而不休,繼續護持客家,為客家語言發展、傳承而努力。羅老師卓越的學術貢獻,著作等身,一生貢獻客家,有目共睹,天下皆知,獲得客家委員頒發「客家終身貢獻獎」,實至名歸,身為弟子,感覺與有榮焉,特以為誌。

圖一

26012

【2004.12.26~28與羅老師等人前往廈門大學,參加第六屆客方言會議,會議結束,暢遊廈門海灘,與台灣學者合影。 圖/徐貴榮】

圖二

26012

【2005.6.28率領中大客家學院客家語文所第一、二屆學生前往苗栗田野調查,於銅鑼鄉往通宵128縣道旁參訪李屋祠堂前合影。 圖/徐貴榮】

圖三

26012

【2014.6.21羅老師退休餐會,理監事及全體會員致贈「客家之怙」木匾,「怙」,依賴之意,出自詩經小雅蓼莪篇「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另詔安話亦把父親稱為「阿怙」,又我們亦可把「怙」同音假借為「護」。只要是感謝羅創會理事長對本會及客家的貢獻,以後還希望羅老師退而不休,繼續為師,客家還要依賴您來領導,具有深意。(左起常務理事李源發、監事主席古國順、創會理事長羅肇錦、筆者、秘書長賴維凱)。 圖/台灣客家語文學會秘書處】

圖四

26012

【2014.6.21羅老師退修餐會,弟子們致贈「福至雙峰」葫蘆琉璃,此乃想到羅老師誕生於苗栗銅鑼鄉雙峰山前麓,退休後老師欲歸隱之處,恰也位於雙峰山後麓之新雞隆,幼依雙峰,老望雙峰,念念不忘雙峰,而「葫」「福」音近,望葫而福至,望峰福亦至。(左起何石松教授、羅肇錦院長、筆者、劉醇鑫教授)。圖/台灣客家語文學會秘書處】

圖五

26012

【2015.11.29~12.03與羅老師參與福建龍岩學院舉辦之第五屆客家高峰論壇,發表論文,會後赴上杭縣參觀甫成立的客家族譜博物館,羅老師左旁為館長,親自接待解說。 圖/徐貴榮】

▲BACK

贊助單位 / 客家委員會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孫煒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江俊龍老師、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黃菊芳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峰老師、賴守誠老師、
鍾國允老師、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孫煒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
◆ 編 輯 群/ 池姵萱、李秀鳳、吳慧庭、周佳儀、涂政強、彭淑姿、彭賢明、劉宛亭、賴亞華、羅雅鈴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黃昌第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