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8期 2009/12/01出刊/ 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非營利組織災後重建政策扮演功能之研究

【文╱溫琬如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研究摘要

  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921地震,中國大陸於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汶川大地震,而台灣也在2009年8月8日發生莫拉克水災與土石流,造成相當嚴重的災情。這些嚴重的天災在政府、企業、民間共同努力之下,逐漸恢復生機。本研究焦點在於探討災後重建政策中非營利組織扮演的功能,並以參與中國大陸512汶川震災的三個非營利組織壹基金、南都公益基金會與香港樂施會,作為個案論述焦點,探討災後重建政策中非營利組織扮演的功能,並歸納出社會網絡模式,以做為政府、非營利組織和民眾參考。

  本文透過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論述三個非營利組織參與512汶川震災的災後重建政策,非營利組織充分發揮民間豐沛的力量,與政府和企業合作,有效達成災後重建工作。本研究根據蒐集整理之文獻資料,包含壹基金、南都基金會及樂施會於川震災後重建之合作夥伴與重建資助專案的連結模式,利用社會網絡應用軟體(Ucinet6.0)進行資料分析,並繪製成圖。

  研究發現:1.壹基金於災後重建專案之類型,可區分為教育、環保、扶貧與醫療等四大類,其中以「教育」類最多,佔56.3%,這部分與壹基金宣導的公益理念十分相符。2.南都基金會依據災區服務類型,分成資源救助、衛生醫療、心理輔導教育、法律服務、規劃諮詢與宣導、社區環境硬體重建、學校重建及調查研究活動等,其中以「資源救助」類最多,佔46%。3.香港樂施會災後重建項目總體方向分為:重建及生計、心理輔導、夥伴團體能力培訓、少數民族及性別研究等五大類。首要工作就是幫助最貧窮、最偏遠的農村受災群眾;其次,是重視性別平等,關注弱勢群眾是香港樂施會的重要原則,在重建期進行研究,以了解如何在重建過程中,保育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總之,天災的發生造成國家與人民痛苦甚深,而引進非營利組織豐沛的民間力量,共同合作災後重建工作,是近年來各國天災發生後常見的重建工作策略。本研究透過社會網絡分析三個非營利組織參與512汶川震災的重建工作,現於僅用二手文獻資料,無法深入探討其具體成效,後續當再採取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等質化研究方法,以彌補研究限制不足之處。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msjiangdr@gmail.com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