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8期 2009/12/01出刊/ 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客家節慶之觀察

【文╱江沐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自從文建會於2002年開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以來,台灣各地大規模的展開將地方節慶、風俗特色以及產業活動結合在一起的嘗試,開啟了一波文化與經濟結合的風潮。而客家地區的文化推廣活動也搭上了這波浪潮,各地社區、團體、廠商用了許多跟客家相關的文化符碼來包裝經濟產業活動,其中「節慶」更是大量的出現,客家委員會於2009年推出的「客庄十二大節慶」,列出了整年中全台各地客家庄的節慶:「正月-美濃『迎聖蹟•字紙祭』;二月-苗栗火旁龍、東勢新丁粄節、六堆祈福•攻炮城文化祭、新竹『天穿日』台灣客家山歌比賽;三月-國姓『搶成功~鹿神祭』;四月-客家桐花祭;五月-頭份4月8客家文化節、三義雲火龍節;六月-龍潭桐舟共渡歸鄉文化季;七月-瑞穗歡喜鑼鼓滿客情鼓王爭霸戰;八月-新竹縣義民文化祭;九月-平鎮客家踩街嘉年華會;十月-六堆嘉年華;十一月-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十二月-客家傳統戲曲收冬戲」

  這些在十二個月份分佈於全台各地的節慶活動,被冠上客家之名,大多是因為起源地或是舉辦地位在客家庄,或者是其活動特色與今日台灣客家的要素相連結,因而成為客家庄的節慶活動。其中有些活動是將過去地方舊有的活動加以擴大舉辦,並更凸顯其客家意涵,像是美濃字紙祭、新竹義民文化祭等;有些活動則是近年來發明的傳統,像是客家桐花季,就是從2002年起開辦的活動,透過把桐花與客家連結,塑造出新的客家文化內涵。

  綜觀這些客家節慶活動,似乎多以熱鬧的節慶氣氛配合地方特色產品為活動主軸,雖然以客家文化加以包裝,但發展到後來,往往淪於以經濟活動為重的局面,相關的文化活動大多千篇一律,或是樣版內容的展現,觀光客到當地除了看一些「客家」的表演活動,就是買當地的特色產品,透過這樣走馬看花的行程,是否真的能親近客家、了解客家?;而當地的人,是真的以舉辦節慶的心情來參與,或是被動的參加甚或是冷眼旁觀?這樣的活動是否真能建立當地人的認同與參與感?

  「文化創意產業」一旦失去了文化、只剩下空洞文化面貌包裝的產業,是否真能發揮以文化來加持產業、創造獨特性與更多利益的初衷?這應該是在近年來大量推廣客家活動的同時,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msjiangdr@gmail.com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