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8期 2009/12/01出刊/ 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清代台東的客家人》之書摘

【文╱徐玟榕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作者:

  黃學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南島社大「客語概論」、「認識客家」課程講師。


摘要:

  清治末期「大庄、客人城等處,民多粵籍,殆即當年汕頭所招者。其後(光緒)十四年作亂之劉添旺等,亦粵人也。」以胡傳的《台東州採訪修志冊》記載大庄事件前從汕頭招來的潮民仍有人居住於大庄及客人城,但大庄事件後成為轟動全台的事件,墾民也因抗爭而死亡慘痛,事實上台東客家移民的資料多以日治時期調查資料為依據,對清代資料較語焉不詳,因此大庄事件前從廣東汕頭招來台東的五百墾民其後下落不明,而大庄事件大規模的抗爭也絕對不只五百墾民,因此此篇主要探討清代客家移民在台東墾拓的史跡。

  光緒元年官府實施開山撫番,是為「官招民墾」,於是曾派人至鳳山縣招募墾民,為鼓勵農民至台東開墾,官方供給農具並每月發給工頭銀,據《台東州採訪修志冊》記載:「寶桑庄客民董事人等來謁」,表示當時台東已經有不少客家人到此開墾定居。其中屏東至台東開墾的農民中吳氏兩兄弟從從原鄉廣東梅縣來台至屏東萬巒定居,因官招民墾赤手空拳來台東開墾,光緒五年兄吳嘉傳因長期疲憊而過世,其胞弟吳嘉炳善語言被任命通事而後其子更擔任台東直隸洲署內文書一職,其孫在日治時期擁有水田並經營米廠,吳家三代成為客家人最早至台東開墾的家族。

  光緒元年吳光亮率領從廣東招募來的客家子弟稱之「飛虎軍」,負責開山撫番之任務可謂客家人在後山墾荒的先驅。吳光亮與飛虎軍長駐於台東並辦學,因而光緒初年後山已有客家村落。光緒五年飛虎軍解散,其成員部份留在此甚至有的娶番婦為妻安身立命於台東。光緒三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公佈<撫番善後章程二十一條>,設招墾局至汕頭、廈門等地招募墾民,並第一年發給口糧,三年後開徵官租。隔年招募到潮民兩千多人,其中八百名由吳光亮率領分佈在大港口及鹿寮等地遍佈花蓮及台東等處開墾,但由於後山天氣令人適應不良,墾民相繼去世、回原鄉及轉移前山開墾皆有,因此官招民墾的移民計畫並未成功,留至後山的墾民並不多。

  光緒十二年劉銘傳清賦事業,在後山開設清丈土地,隔年頒布法令客田賦稅,然而因此政策官員行為不檢點、態度不當招致民怨為大庄事件之導火線,由劉添旺主導的抗爭最後慘烈,傷亡殆盡。

  除官招民墾而至後山的移民外,當時後山也有少見的經商及仕宦者,其中張新才隨官員至台東,定居台東並與番婦通婚,經營買賣與換番交易,並設立「張義春號」招攬墾戶;而後溫泰坤也至廣澳墾拓並經商,設「廣恆發」店鋪,為台東廳下有名的大地主。清代台東政壇官吏皆有客家人士,例如台東直隸洲第四任知州溫培華等人。光緒二十年屏東潮州辦理鹽務的張之遠辭職前往台東,在台東教授漢文也經營文具為業,延攬為「國語傳習所」漢文教師,吳金玉就為其門下學生。

  清代移居台東的客家人多為官方招募或民間招募甚至是隨軍而來,因此對於台東的開墾皆有貢獻,無奈天氣適應不良及地方抗爭時而有,以致於墾民最後都消失無影。然而長濱山城社區有供奉三山國王的寧城宮,可表示客家人曾移墾至此;清末胡傳觀察:「客民則閩粵人,自前山來者居多,北路則宜蘭人居多,其俗皆因其舊」,表示西部移入東部的客家人日漸居多,並且也都保留了原有的風俗習慣。



心得:

  筆者一共分為七個章節,分別將受官招的墾民至大庄事件最後商人前往台東經商等過程依序點出。其中文章提到吳光亮的飛虎後軍的兵勇皆有娶原住民妻子;而大庄事件更是劉添旺為番婦受到欺壓及逼辱而為抗爭導火線;張新才及吳嘉炳等人也均有和番人交易,這表示客家人與原住民的相處模式和諧,也曾聽聞花蓮原住民稱客家人的音與客語自己人相似,相對福佬人則聽起來似壞人之音,可上回至花蓮田調時,曾訪問客原通婚的家庭,卻發現客家人娶原住民似乎並不想讓人知道,也曾耳聞客娶原住民並不光彩等話語,因此文章中將客與原的關係良好,與先前的認知反差甚大有些訝異。最後此篇提及的大庄事件,不禁也想起加禮宛社事件,皆引發大型抗爭事件,那種殘忍及無奈後世僅能憑弔記取歷史。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msjiangdr@gmail.com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古儀瑩、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