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6期 2009/11/01出刊/ 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進入客庄--田野心得感想

【文╱徐玟榕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8/4.5二日,社文所師生一行28人從喧囂的市區進入純樸的桃竹苗客家庄,展開兩天一夜的田野生活。

  首站,龍潭客家文化園區,或許是展示經驗正在起步,因此筆者感覺館內動線須上下、轉折有些不便;另,雖設有互動影音設備,但部份設施損壞,或是音響效果過小的問題稍嫌不足。館內現代式的建築風格與正在展示的客家音樂、客家文學無形中呈現了新舊時代的對比令筆者對此印象深刻。下一站抵達關西紅茶工廠與羅家伙房,透過羅老先生講述過去茶工廠的貿易過程與興衰,筆者不禁想像當時交通不便與資訊不發達的年代,羅家能製茶自產自銷做進出口貿易的艱辛與雄心令人佩服;而後越過田埂,來到羅家伙房屋,映入眼前的老式傳統建築,這先是讓身長於都市的我驚嘆了一下,外表雖斑白褪去色彩,但古色古香的味道,還是能感覺到背後的故事是多麼的精彩。進入羅氏公廳後,歷代的神主牌位排列著,即使是被煙燻得無法清楚的辨識牌位上所寫的字,但羅家後代對祖先飲水思源的心,還是能從公廳整潔環境中感受得到。接著由黃卓權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枋寮義民廟,筆者已是三訪此地,但每次來觀察到的點每次都不一樣,這次筆者將重點放置聯誼會組織,想了解各分支的義民廟如何相互互動連結,又如何與地方、政府…等合作,所幸透過與義民廟住持先生的對話後,有進一步的了解,也對這次的參訪更具有意義。隨著天色漸暗,這次的田野調查另一項重要的目的-迎新活動,也隨即展開,躍身為學長姐的我們,拍攝了小短片與練了幾首當紅的舞蹈,以"笑"果十足為目的來取悅老師、學長姐與學弟妹們,雖然僅短短的三十分鐘,但研二班的我們賣力的演出,最後博得到掌聲就代表成功了!

  翌日,首先前往位於竹北的采田福地,初訪至此,透過理事長的講解後才了解采田二字上下合併後成「番」,顧名思義以番為首,是為竹塹社人所祭拜奉祀,裏頭隱含了許多族群遷移與族群融合的故事,雖竹塹社的傳統語言等不少文化已銷跡,但見到其後代子孫替自己文化發聲是值得嘉許的。而後來到北埔姜阿新宅、金廣福文物館與北埔聚落,這趟北埔古蹟巡禮,彷彿回到了姜秀鑾先生至北埔開墾時的畫面,又見到隘墾而與地方官所成立的金廣福活絡的影像,最後在這傳統建築的聚落中,遇見坐落與此的洋房-姜阿新宅。傍晚,離開北埔的尾聲,下起大雨,就像是在挽留我們多看看這美麗的聚落,在滂沱的雨中,踩著跨過百年的石塊,回過頭望著這個被山環繞的北埔聚落,結束了這趟兩天一夜的客庄之旅。

  兩天一夜的田調,很多景點都是再訪,經過一年的學習與訓練,再訪這些地方時,自己所觀察的點也不一樣了,也發現問自己「為什麼?」的頻率一次比一次多,我想這些是這趟旅程最有意義的地方了。去年,還是社文所新鮮人,跟著師長與學長姊們一起到台東田調,轉眼間,自己也成了學長姐,帶著學弟妹們進田野!這次籌劃這趟客庄田野,我們研二班花了很多心思,希望能夠用當初也是新鮮人的觀點,來替學弟妹辦一場初探客家庄的行程,能夠一步步的適應與熟悉未來會接觸的議題。這經過這次的活動,朝夕與班上同學相處,一起練舞、一起拍攝、一起開會…一起經歷了很多成長,隨著活動的圓滿結束,同時也宣告我們揮別研一生活,展開研二生活了!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林筱蓉、曾筱茜、江欣潔、梁素禎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