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中敬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台灣進入民主化的過程階段開始,人民對於多元族群問題的探討也成為近來在政治、社會、族群、文學研究等學術、民間人士的重視。而客家議題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的問題也成為除了原住民研究之外的熱門話題。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在民主化的果實下逐漸透過各項議題而興起,像是環境、公民參與、社會關懷等相關議題而集結相關利益人事與民眾成立基金會,為其組織議題目標向政府及民眾提出建言。
非營利組織中主要強調志願主義、促進社會公益、實踐公民社會責任、關懷弱勢推動之目標。我們知道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企業不同之處在於除了非營利組織成員在金錢、經濟上的需求之外,他們普遍帶有關懷社會、利益社會的心來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因此,非營利組織中,特別是志願性工作者如何持續強化其對於組織使命及利益他人的心是主要目標。
客家族群在在客家運動後,隨之而來的是處理客家事務之組織興起。客家族群為台灣五大族群中第二大族群,然而其政經、商業管理之實力在台灣所有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企業擁有相當之影響力。
客家非營利組織相較於其它非營利組織而言,在於探討客家非營利組織領導者在組織發展時,客家族群文化因素是否在推動組織成員達成其組織使命是其因素之一,而組織成員在組織推動各項事務時,對於客家議題的重視及客家文化、語言之維護保存是否對於組織成員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內在滿足及發揚客家的動能呢?
台灣客家非營利組織作為推動及促進客家意識、文化的平台,如何帶動客家族群在長期以來族群隱形化的枷鎖,促進客家族群在語言、文化、政策、社會服務的推動。
因此,分析客家文化、語言因素、意識因素在客家非營利組織中能否成為促進組織使命的達成及讓組織成員在個人目標及組織目標產生一致,這也是台灣在邁向公民社會之客家研究中要去探討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