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佳鉉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這是一部關於“文字”如何撫慰人心的書。和其他故事不一樣的是,敘述整個故事的,是一位“死神”,他以尖銳的觀察力加上一點點嘲諷的意味,敘述戰爭時代下,人們內心的一種矛盾:互相殘殺,而又互相扶持。
作者是來自澳洲著名的小說家,他的父母是奧地利和德國的後裔,二次大戰時他的父母年紀還小,就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的慘狀,也看見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這本書就是源自於作者的父母親在他年幼時所敘述的故事情節。
故事中九歲的小女孩莉賽爾和她的弟弟,在戰亂時被迫送往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莉賽爾偷了一本名為「掘墓工人手冊」的書,只是為了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母親將她送往寄養家庭後即離去,而寄養家庭又位在慕尼黑貧民區,戰火也時時威脅著人命。一個小女孩莉賽爾,能有多大的勇氣來面對這樣的事實?於夜晚時常常輾轉難眠,惡夢連連,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開始朗讀「掘墓工人手冊」給莉賽爾聽,就算養父也不能算是能認得所有的字,但他仍願意在忙完一整天的事情後,在半夜念書給莉賽爾聽,和莉賽爾一起學習新的文字。就在她開始認識字的這個時候,“文字”進入了莉賽爾的生命並佔有重要位置,就算生活再艱苦,她仍然離不開文字,於是開始找機會偷書,只是為了學習文字。她用文字改變了自己,也幫助那些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為他們朗讀,安慰每一顆惶惶不安的心。
看完了這本書之後,我也跟隨著莉賽爾,發現到文字的力量真的很強勁,也被故事中莉賽爾唸書給猶太人的情節所感動。文字不只能帶給我們知識,也包含撫慰人心的價值,這是第一本讓我看完書之後,前所未有地出現了買原文書的想法。除了文字的力量,我也感覺到另外一種畫面,雖然莉賽爾只是養女,但從她和養父一起學習文字的過程中,我看見了父愛的溫暖,而雖然養母對待莉賽爾看似嚴厲,但也能感覺到她也很愛莉賽爾,只是不知道要怎麼表現而已。我又開始拾起這本書重新再把《偷書賊》看過一遍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一起閱讀這本書,一起來感受文字其強大的力量。
1
作者: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