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倖慧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Coffman(1986)認為:「公部門之行銷,即為公共服務之設計、規劃、民眾回饋,乃至於改變在設計、再運送的一種循環持續的過程。」在有限的資訊下,一項政策的形成至執行階段,並不能保證可達到既定目標。因此需要透過不斷的循環修正使得政策能更為完善。客語能力認證政策也同樣需要民眾提出提出自身的看法、對政策的認知,讓政府使當局可傾聽到被服務者本身的感受,進而提出相關的配套措施或解決辦法。
吳定教授對「政策行銷」(2003:307)界定為:政府機關及人員採取有效的行銷策略及方法,促使內部執行人員及外部服務對象,對研議中或已形成之公共政策產生共識或共鳴的動態過程,對外並採取適當的行銷工具,透過多元參與、溝通對話、宣導說服等方式,取得服務對象的支持;其目的在於增加政策執行成功的機率、提高國家競爭力,達成為公眾謀福利的目標。
由此可知,政策行銷目的在於增加政策執行的成功率,而行銷的方式又分位內部對象和外部對象,其中外部對象即為受服務之民眾,政府唯有和民眾多溝通對話,讓民眾有參與政策討論的空間,客語能力認證政策才有可能提高績效並永續發展。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