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沿佐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1963年,呂叔湘《現代漢語單雙音節問題初探》。注意到現代漢語,將彈性說延伸到二、四音節之間,他整理出以下幾點特點:
				
				1.單音節的活動受限制。
				
					
					
					(1)不能單說,不能單用:語、言、初、史
					(2)能單用、不能單說:單、獨、句、題
					(3)能單說,也能單用,但在句中活動受限制
					一位數:需加歲,如”三歲”、“十歲”
					年齡 多位數:可不加,如”十三(歲)”、“二十(歲)”
				
				
				2.雙音化的方式
				
					
					
					A:在前面或後面加上一個不增加多少意義的字。
					
						
						
						(1)前加:老、小 -老鼠(虎、鷹)、老兄(婆、弟)、
						小偷(販)。
						顏色字 - 烏龜、黃鶯、麻雀。
						某些修飾字 -飛禽、走獸、跳蚤。 
						(2)後加:子、兒、頭
						非單純雙音化:廚子、瞎子、念頭、苦頭;有對立形式的 ”兒”。
						雙音化:桌子、椅子、石頭、木頭;無對立形式。
						類名:單音節後面一定要加類名,雙音節後可有可無,三音節後就不用再加類名。
						楊樹/白楊(樹)/毛白楊,桃花/碧桃(花)/夾竹桃
						
						呂氏的前加、後加,除了一般所謂的前綴、後綴之外,但又不限於前綴、後綴。
					
					
					
					B:把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合起來用
					
						
						
						(1)兩字同義:身體、皮膚、牙齒、年齡
						(2)以一個字為主體,連上一個意義相近或有關的字:
						主體字在前:眼睛、窗戶、報紙、燈火
						主體字在後:乾淨、熱鬧、容易、打掃
						
						※證明從音節上去理解漢語的雙音節比從意義上去理解有時更具解釋力。
 
					
					
					
					C:重疊。普通話用的不多。
					
					D :截搭題式
					
						
						一年│級 
						一│年級→年級
						醫學│院 醫│學院→學院
					
					
					
					E:三音節縮成雙音節
					
						
						
						(1)壓縮:落花生→花生,山茶花→茶花
						(2)偏正結構的物品名稱,省去類名只留下區別成分:
						高梁(酒)、龍井(茶)、狼毫(筆)、連史(紙)
 
					
				
				
				
				3.單雙音節間的彈性
				
					
					
					A:單用擴充的字,在組合內不擴充
					衣服:棉衣、衣料、穿衣吃飯
					工人:女工、工會、工農組織
					名字:姓名、簽名、點名
					
					B:作名詞時要加”子”,作量詞就不用。
					一個杯子:一杯水
					一個擔子:一擔茶
					
					C:非單字擴充的雙音詞,在組合內也常被壓縮成一個字
					牛奶:奶粉、奶酪 黃豆:豆漿、豆腐
					胡琴:二胡、高胡 芝麻:麻油、麻醬
					
					D:前面加”不”造成的雙音詞,在表示跟他相對的意義時,必須把單音節擴展成雙音節。
					不可:可以 不必:必須 不甘:甘心
					
					
					E:利用單雙音節適應節奏要求的例子
					一畝園子十畝田 一畝魚塘三畝園
					三個腦袋九隻眼 六隻胳膊仨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