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素禎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以色列位於中東、地中海東邊海岸的沿線,是歐、亞、非三大洲之要衝。以色列乃猶太民族的發源地,是一個移民國家,在1989年-1999年間有大量來自蘇聯的猶太人移民。
從以巴衝突開始,美國就因偏袒以色列而備受批評。美國對於以色列的支援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還有深刻的宗教、文化、制度背景,以及猶太說客角色的影響。美國是個信奉宗教的國度,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在美國,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結合,締造出一個強大的國家。而這個國家相信”上帝的選民”,恰巧以色列就是上帝送給猶太人的禮物。
宗教的情感體現在行動上就是政治壓力,在猶太財團的超強實力為遊說國會議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遊說的結果是有更多有利於以色列的政策出臺。而最具影響力,也是最著名的機構是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它每年有500萬的預算,擁有百年的歷史。
保衛以色列是美國歷屆美國政府的中東政策目標之ㄧ,除了出於地緣政治和文化的考慮,以色列是實現美國新中東計畫的基地。此外,美國想要控制中東的目的就在於黑金-石油。但前提是,要先使這一區內部勢力互相平衡,即維持以色列在中東的戰略優勢,於是美國每年不惜花大筆金錢在軍事援助上,而這正是美國的國際戰略。
反觀台灣,現今政治如此紛擾,而我們的戰略地位有像以色列這麼敏感、能夠吸引像美國這麼大的國家大量的援助嗎?我們要如何生存下去,不是僅考慮現在,而是須放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