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4期 2009/10/01出刊/ 半月刊    

 

 

客家論衡——王俐容老師

【文╱吳依萱、黃智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訪談主題:

  在五年五百億計畫中所做的「泰國客家」研究的概況。以及是否有發現泰國客家與台灣客家不同的地方?

訪談內容:

  今年做泰國客家大概主要是有幾個原因,第一個主要是收一個泰國學生,其實跨國或移地研究,如果沒有當地的人協助,難以進入當地的脈絡,因此,有一個當地的人來作為切入點是蠻重要的。還有一個因素是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的頂尖大學計畫這幾年都做海外客家研究,像是馬來西亞、新加坡或是印尼,已經有些研究累積。傳統來講,台灣對東南亞比較熟悉的國家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但還有很多東南亞的國家不常被談到,這幾年大家比較有興趣的是越南,這幾年越南有許多台商,也有不少越南新娘嫁過來。以泰國來說,很多人都覺得它很重要,因為它剛好是中南半島的中間,但泰國的英文研究資料相對星、馬顯得非常得少,要進去做為研究是比較困難。所以利用這次機會開始進行泰國客家研究。

  我自己對泰國一直有非常好的印象,在英國有許多要好的泰國朋友,我非常喜歡他們民族性,他們是佛教國家,平日說話行動都非常的優雅。真正開始泰國客家的研究是在今年五月,剛那邊就會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所謂的老僑跟新僑的問題。泰國客家人就會分成二種,一種就是它們直接從大陸移過去,一種是會經過台灣移過去。從大陸移過去就市時間比較早,就是1940年開始,因為政局的關係,這一批移出來之後,很快中共獲得政權,而泰國長期的反共政策導致幾十年這些老僑與原鄉的隔絕,這樣的隔絕到90年代之後才結束。有些老僑是有來過台灣念書的,像我有訪問到一個就是老僑,他大學就是有來過台灣讀書,但跟台灣的聯結沒那麼強。相反的,從台灣移出去的,跟我們聯結就比較強,而這些人就比較年輕,這些人70、80年代到泰國比較多,稱之為新僑。所以我們去那邊遇到的客家就會遇到這兩種。老僑的客家人到年紀大一點,也發展到到第三代了,而新僑胞是70、80年代以後移出去的,可是跟台灣比較有關係的。

  他們有一種心情就是說,對台灣的客家會非常的好奇,問到已經到第二代、第三代的人,其實很多已經都不知道客家是什麼,他們很好奇的台灣這幾年如何在推行客家文化、語言、客家研究等等;後來發現利用推廣客家文化這件事,其實可以吸引很多客家僑胞。我知道僑委會或客委會會找一些客家藝術家、音樂家到很多國家表演,很多地方的客家人都會受到吸引,所以在跟他們接觸的時候,會發現他們會很好奇,因為台灣的客家正在蓬勃發展,他們想「學習」一些客家文化。

  今年五月去的時候,是一個台灣泰國同鄉會辦得一個端午節的活動,當時就邀請二個單位,一個就是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去那邊演講,另一個就是鄭榮興校長所帶的客家八音與傳統客家戲曲的表演。那你就會看到非常非常多的人,包括很多老僑,他們看到客家文化,真是非常的開心,他們可能一輩子沒有看過。所以客家文化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奇特的情感,他知道他是客家人,但不一定會說客家話,也不知道客家文化是什麼,首度「看到客家文化」是很興奮的。對於第二代、第三代而言,情形更為嚴重。

  泰國客家要推動客家文化傳承,一定遠比台灣還要來的困難,因為他們的環境就是泰國,在泰國被認知與分類的方式頂多就是華人,但泰國社會多半藉由改名鼓勵華人早日融入泰國社會,而非保有獨特的華人認同。因此,泰國客家的語言傳承,結婚對象是關鍵,除非結婚的對象也是客家人,否則即使是娶了華人,如果是潮州人或是閩南人的話,還是難以教導下一代客家語言。所以普遍來講,他們的焦慮就是,沒有辦法教他們的下一代講客家話,甚至有的連自己也不會說,這是老僑的狀況。新僑就是大部分還會講客語,因為小時候在台灣長大,還是會用,但很難教小孩。因此他們希望我們可以教他們的小孩講客家話,在曼谷開課,或是不是可以去那邊展示什麼是客家文化,甚至於他們提出一個好玩的想法,就是可不可以教他們的太太煮客家菜。

  目前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已經在曼谷設立客家書院,想要協助他們推廣客家文化,進行泰國客家的研究,這樣的作法具有多重意義。以台灣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交流合作也是客委會所支持的,協助台灣客家族群與世界客家的接軌;對中央大學來說,經營曼谷的客家書院可以吸引泰國客家族群的下一代來台灣進行暑期進修,或是來台就讀,增加國際學生的經營。在學術研究部份,目前對我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上次(今年端午節)去比較是拜訪幾個客家同鄉會來了解狀況,就做了五、六個深度訪談,訪問的是一些老僑,理解他們的一些想法,以及同鄉會大概是一個怎樣的氣氛,大概有哪些活動或是他們的運作方式等等。以一年來說,他們的主要活動還是集中在節慶,如過年、端午或是中秋,因此我會挑節慶的時間過去,是要去看他們怎麼經由節慶進行文化傳承與建構族群認同,接下來就是九月底要在中秋節的活動中進行問卷調查與參與觀察。

  第一次去看泰國客家族群的確會有驚訝的地方,舉例來說,許多台灣的客家人都會說,我們是比較低調的族群,我們不喜歡從政之類的。但在泰國,很多潮州人就批評,他們不喜歡客家人,因為客家人愛從政;愛從政就會容易跟很多泰族發生糾紛,然後「連累」到其他華人(朱拉隆功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利德森教授的訪談)。我聽到這就覺得很驚訝,因為這與在台灣聽到的客家人不太喜歡從政很不一樣。所以這個東西就有點微妙,族群性格往往是相對的概念,而不是本質的觀念,沒有辦法說,客家本質就是怎麼樣,而這樣的本質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泰國客家人是了不起的,泰國的多數是泰族跟佬族,但是在政治上是客家人卻有很大的影響力,之前的總理塔克辛與目前的總理優比希都是客家人,紅衫軍與黃衫軍的領導者也有許多客家人。泰國客家族群在泰國的社會裡面,其實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個部分大家過去可能不是用客家的角度去看,是從華人的角度去看,那如果現在從客家的角度去思索,是不是有新的東西可以被討論出來,我覺得那是很有趣的。這些跨國客家的角度可以讓我們去研究台灣客家的現象時,可以相互觀察與參照客家族群在不同社會、歷史、文化與族群關係的脈絡之下,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巧媚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江欣潔、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