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3期 2009/09/01出刊/ 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閩西與閩南之聲母比較2

【文/羅玉芝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齒音(精組、章組、莊組)、舌上音(知組)
長汀及詔安都有兩套塞擦音,精莊組與知章組是分立的,精莊組讀音為
[ ts-ts'-s- ],例如:「早」、「茶」;知章組則為舌葉音[ tS-tS'-S- ],例如:「豬」、「抽」、「扇」。

  詔安少數知組字有文白異讀,其白讀層讀為舌頭音(端組),如:「中」、「擇」。白讀較文讀代表更早的狀態,舌上音讀為舌頭音是存古的表現。長汀客話沒有這樣的特點。

  詔安客家話齒音及舌上音對於細音[ -i ]的保留,影響其語音結構,從而產生帶有[ -y ]的韻母並提供元音[ -a ]高化的環境;相反的,長汀客家話的[ -i ]較不易留存,所以沒有[ -y ]的產生,關於這種現象的產生機制留待比較韻母時再做說明。

  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詔安及長汀的精知莊章組則分立為二,知三、章組讀舌葉音,如:「豬」、「書」,知二、精、莊組讀舌尖前音,例如:「茶」、「徐」、「所」。「黃典誠在《漢語音韻史》中…補充:『端、透、定字上古到中古一共弱化了三次。第一次分化出到中古為舌面中的擦音書、禪、邪、以四母,第二次分化出到中古為舌面塞擦音的章、昌、船三母,第三次分化出到中古是舌面塞音的知、徹、澄三母,…第一、二期為早期,第三期為晚期。』知、徹、澄是最遲分化出的」1,知組是最晚才從端組分化出來,那麼詔安知組仍有讀作舌頭音的白讀音也就不足為奇了,也就是說知組讀作端組的音,乃是古音的殘存。知組與章組從端組分立出來後,古知二塞擦化後與莊組合流,而知三則是與章組合流,形成如詔安及長汀客話知二、精、莊組合流與知三、章組合流的形式。

  詔安少數章組字讀舌根音,如:「支」、「枝」、「梔」、「痣」都讀舌根音[ k- ],這些章母字的讀音與見母字相同,是漢字諧聲的現象。上述有提到,知組從端組分立的時間較章組晚,與見組諧聲的章組字,其形成原因根據徐通鏘(2004)的看法,他認為章組字形成於東漢之前,有些見組字受介音影響混入章組,客家話見組逢介音至今並未顎化,因此章母字讀[ k- ][ k'- ]的現象,應是東漢以前上古音的殘存,也就是說與見組諧聲的章組字,原來的讀音應為[ ki ],由於介音影響而顎化,形成獨立的章組字。2相對於詔安章組字的讀音,長汀則沒有呈現這樣的現象,已經完全的顎化了。

  詔安的船書禪三母有讀音[ f- ],其轄字有船、唇、稅、水、睡。讀[ f- ]的原因有二,一派說法為存古說,另一派認為是後期演變。如果這是存古的讀音,那麼廣東客家話及其移民地也應該會有這樣的現象,但是在台灣卻只有詔安及饒平客話才有這樣的讀音,因此筆者認為這是經過後期演變形成的讀音。不只在閩南地區的客家話有此現象,在閩西客話也有零星分布,再者,北方方言有一大片地區亦有船書禪三母讀為[ f- ]的現象,例如河南東南的客家祖地 ( 從商丘到信陽一帶 ) 呈片狀分布 ( 張啟煥等 1993:326 ),山西中原官話汾河片中許多點也將「水」讀為[ f- ] 3。支持後期演變的學者認為[ f- ]是經過前化作用才得出的結果,如陳秀琪(2006)分別擬出「睡」、「水」的演變過程:

*Suei à (§uei) à fei à fe   (睡)
*Sui à (§ui) à fi    (水)

 


1 同註3,頁42。
2 古國順等:《台灣客語概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5),頁262-263。
3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市:南天出版社,民85),頁246。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雅斐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江欣潔、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