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玉芝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齒音(精組、章組、莊組)、舌上音(知組)
長汀及詔安都有兩套塞擦音,精莊組與知章組是分立的,精莊組讀音為[
ts-、ts'-、s-
],例如:「早」、「茶」;知章組則為舌葉音[
tS-、tS'-、S-
],例如:「豬」、「抽」、「扇」。
詔安少數知組字有文白異讀,其白讀層讀為舌頭音(端組),如:「中」、「擇」。白讀較文讀代表更早的狀態,舌上音讀為舌頭音是存古的表現。長汀客話沒有這樣的特點。
詔安客家話齒音及舌上音對於細音[
-i
]的保留,影響其語音結構,從而產生帶有[
-y
]的韻母並提供元音[
-a
]高化的環境;相反的,長汀客家話的[
-i
]較不易留存,所以沒有[
-y
]的產生,關於這種現象的產生機制留待比較韻母時再做說明。
精知莊章組聲母在詔安及長汀的精知莊章組則分立為二,知三、章組讀舌葉音,如:「豬」、「書」,知二、精、莊組讀舌尖前音,例如:「茶」、「徐」、「所」。「黃典誠在《漢語音韻史》中…補充:『端、透、定字上古到中古一共弱化了三次。第一次分化出到中古為舌面中的擦音書、禪、邪、以四母,第二次分化出到中古為舌面塞擦音的章、昌、船三母,第三次分化出到中古是舌面塞音的知、徹、澄三母,…第一、二期為早期,第三期為晚期。』知、徹、澄是最遲分化出的」1,知組是最晚才從端組分化出來,那麼詔安知組仍有讀作舌頭音的白讀音也就不足為奇了,也就是說知組讀作端組的音,乃是古音的殘存。知組與章組從端組分立出來後,古知二塞擦化後與莊組合流,而知三則是與章組合流,形成如詔安及長汀客話知二、精、莊組合流與知三、章組合流的形式。
詔安少數章組字讀舌根音,如:「支」、「枝」、「梔」、「痣」都讀舌根音[
k-
],這些章母字的讀音與見母字相同,是漢字諧聲的現象。上述有提到,知組從端組分立的時間較章組晚,與見組諧聲的章組字,其形成原因根據徐通鏘(2004)的看法,他認為章組字形成於東漢之前,有些見組字受介音影響混入章組,客家話見組逢介音至今並未顎化,因此章母字讀[
k-
]或[
k'-
]的現象,應是東漢以前上古音的殘存,也就是說與見組諧聲的章組字,原來的讀音應為[
ki ],由於介音影響而顎化,形成獨立的章組字。2相對於詔安章組字的讀音,長汀則沒有呈現這樣的現象,已經完全的顎化了。
詔安的船書禪三母有讀音[
f-
],其轄字有船、唇、稅、水、睡。讀[
f-
]的原因有二,一派說法為存古說,另一派認為是後期演變。如果這是存古的讀音,那麼廣東客家話及其移民地也應該會有這樣的現象,但是在台灣卻只有詔安及饒平客話才有這樣的讀音,因此筆者認為這是經過後期演變形成的讀音。不只在閩南地區的客家話有此現象,在閩西客話也有零星分布,再者,北方方言有一大片地區亦有船書禪三母讀為[
f-
]的現象,例如河南東南的客家祖地
( 從商丘到信陽一帶 ) 呈片狀分布 ( 張啟煥等 1993:326 ),山西中原官話汾河片中許多點也將「水」讀為[
f-
]
3。支持後期演變的學者認為[
f-
]是經過前化作用才得出的結果,如陳秀琪(2006)分別擬出「睡」、「水」的演變過程:
*Suei
à
(§uei)
à
fei
à
fe
(睡)
*Sui
à
(§ui)
à
fi (水)
1 同註3,頁42。
2 古國順等:《台灣客語概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05),頁262-263。
3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市:南天出版社,民85),頁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