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汎平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畢業生)】
題目:客語「動物喻人」形象化慣用語的文化反映
發表時間:97年11月8日(週六)
研討會名稱:第八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
中文摘要
本文以文化語言學角度切入,探討客家話的形象化慣用語。文化和語言關係密切:從語言可發現文化現象,從文化可了解語言的發展。語言形式中以「熟語」最具口語色彩,其中「慣用語」最為簡潔俐落,且富涵文化意義。客家話有豐富的慣用語,藉由譬喻的方式,表達生動的形象色彩。這類形象化的慣用語又以動物類佔多數。客家人習以動物形容人,其中貶多於褒,引起我們進一步探討的興趣。
文中,我們首先釐清形象詞和慣用語定義,並且以此定義為範圍,以台灣客家話為取材對象,蒐羅近百條具有客語特色的動物類形象化慣用語,如:形容無主見之人的「石頭狗」、為愛昏頭轉向的「顛頭雞」…等。狗、雞、牛、猴等四類為出現率最高的動物類慣用語,本文將詳細探討。文末以詞彙的附加義和文化義兩方面總結:詞彙附加義方面,我們發現猴、雞最易被賦予人格色彩;狗、牛則常被賦予男性的性別色彩;文化義方面,形象化的慣用語印證客家人早期山居的生活環境,以及具體務實的特性。探討慣用語之際,我們同時以動物類諺語輔證,以將各種動物在客家文化中的角色做一更為全面的觀察。
關鍵詞:語言文化、慣用語、形象詞、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