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1期 2009/08/01出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新移民女性如何自立於台灣社會?

【文╱陳銘泰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一生)】

   數月之前,遠房親戚結婚,而對象是所謂的東南亞女性。婚禮當晚,女方以一口濃厚異國口音,來舉杯問候,也讓我覺得一位二十出頭的女性,為了改善家境,而嫁入外國,只為了尋求老家能夠重新蓋起一棟新房,能讓年幼的弟妹讀書…

  許多非營利組織秉持對弱勢團體的照顧,而擴大了服務對象至新移民議題。而之所以要跨大服務實在是新移民人數,形成不可忽視的人口數。1如善牧基金會、伊甸基金會、勵馨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基督教女青年會、南洋台灣姐妹會、賽珍珠基金會、中華救助總會、社區發展協會以及企業型基金會等。移民婚姻移居台灣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前兩個月時,為最關鍵時期,半年到一年期間為調適期(蔡雅玉,2001;徐源生,2002)。移民國社會力量的支持,以及新移民適應當地生活息息相關。隨著新移民在當地時間越長,所需社會支持力量也就相對降低。因此也就需要透各類型的社會力量來支持,例如語言課程、社區組織、職場訓練來幫助新移民女性。

  Giddens(2001;王永慈,2005)指出,二十世紀末開始的全球移民現象可
歸納出下列四種趨勢:移民人數增加、移民移入或移出的國家數目增加、移民的
類型多元(例如:白領專業人員、移工或外籍勞工、難民等)、移民女性化(例如:一些富有國家需要家庭勞務的人力、性旅遊業的發展,以及郵購新娘的現象)。而台灣當前的移民趨勢,是移民在短期內快速增加,但絕大多數都是女性婚姻移民。但迎接新移民的並非友善接納、與開放的多元文化社會。她們時而成為媒體的焦點,只是媒體傳達的「外籍新娘」意象,將其誇大地形容為「社會問題的製造者」,並指責她們「佔用社會資源」。而一般社會輿論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種族歧視與排外,則讓新移民本身及其家庭背負「低劣他者」(inferior other)的污名與烙印,彷彿新移民的血液將成為破壞人口素質的「毒瘤」(夏曉鵑,2005)。所以正是基於新移民既少數又弱勢的情況底下,更須探討以社會力量為主的非營利組織如何幫助新移民族群融入台灣社會之中。所以非營利組織中由下而上、平等參與的特性,形成有助於新移民提昇個人權利,進而取得發聲管道與權力,影響公共政策。

 


1 民國九十七年五月底止累計:外籍與中國大陸配偶人數估計達40萬4913人,其中與女性佔大多數,約佔新移民人口93.46%,而平均五對在台結婚,就有一對是跨國婚姻,中國大陸配偶與新移民子女的人數,超越原住民人數,儼然成為台灣人口的第四大族群。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江欣潔、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