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沐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從小在苗栗長大,接觸到的多是講四縣的客家人,以及西部的各種客家社會文化;念了客家社會文化所,接觸到許多講海陸的同學,也瞭解到了一些不同的風俗。這次,隨著老師到花蓮對富里鄉竹田義民亭進行調查,讓我對東部客家有了初步的接觸。
第一個觀察是好像大多數人都是講海陸的,可能與我到的地區有關,加上日據時期從新竹有大量移民遷移到此處,使得這邊的客家人講海陸的比例較高。第二個觀察是大家的語言能力普遍都很好,除了海陸與四縣並行的客家話,閩南話、國語等幾乎都可以通,說不定有些老人家連原住民話都能來上一段,不得不佩服他們為了求生存的努力。第三個觀察是此地的族群關係似乎都很融洽,就以竹田義民亭來說,他們分成東西南北四區輪流祭祀,這四區中的東區以客家人為主、北區有平埔族、南區有閩南人而西區也有部分閩南人,在這些區域中不分族群都會來祭拜義民爺,與我們在西部以為只有客家人會拜義民爺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尤其在每年七月義民祭典要殺豬公時,會有各種族群的人一同幫忙,打破族群的藩界,也讓我們見識到台灣後山跨族群的社會面向。
以桃竹苗為例的西部客家人多居住在沿山地區,今日東部客家人居住地也有很高比例在沿山一帶,但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記載中可以發現,這些從新竹州輾轉遷徙到花東的客家先民,往往歷經了很長且多元的居住地選擇,有的是從北部坐船到花蓮上岸、有的是繞到南部再轉到了花東,每到一地在努力開墾後若發現不能適應,他們就會繼續遷徙,常常是找到可以進行最習慣的稻米耕作之地才會定居下來,這也許是另一種原鄉生活說可印證之處,不同點在於客家人是經過選擇及適應的變化後,最終才又回到與原鄉相仿的生活條件之地區。
不像西部客家地區今日多面臨社會產業轉型而失去傳統面貌,今日東部客家地區雖然人口外流嚴重、但受到的破壞較少,保留下比較多客家元素,像是語言的使用、風俗習慣的傳承,但也因此處是多元族群交雜的地方,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融合及創新,像是有了神像的竹田義民亭以及特殊的武轎。若能找機會到東部客家走走,相信你也能看到一個不同的台灣社會及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