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0期 2009/07/05出刊/月刊    

 

 

對《切韻》性質的認識與漢語史研究的理論框架

【摘錄╱鄭淑方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漢語有方言分歧,自古而然,不能設想在古時候沒有方言分歧,而在《切韻》以後才有方言的差異。因此在語言史的研究中不僅以今証古的”回顧”的路子要把空間的差異和時間的發展序列結合起來,而且在運用”歷史上的舊材料”的時候也不能忘記漢語有方言的差異,同樣需要把時間的因素和空間的因素結合起來。具體地說,在運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文字、文獻材料的時候腦子裡也要有語言發展的觀念,注意文獻資料中所隱含的方言差異,不然有可能把語言的發展線索簡單化。

  關於《切韻》性質問題的爭論,實際涉及到語言史研究中空間和時間的關係問題的理解。

  關於《切韻》的性質大體上有兩種對立的看法。一種認為它代表一時一地的語音系統,一種認為它是綜合音系,包含”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當然,每一種認識內部也還有分歧的意見。例如,在《切韻》代表一時一地的語音系統的認識中,高本漢認為《切韻》代表長安音係,陳寅恪認為”《切韻》所懷之標準者,乃東晉南度以前,洛陽京畿舊音之系統,而非楊隋開皇仁壽之世長安都城行用之方言也。”李榮宗陳說,認為《切韻》代表洛陽音係。我門不想討論這些意見的是非曲直,只想談談這種認識與漢語史研究的關係。高本漢根據對他《切韻》性質的認識,為漢語的發展勾畫出一個完整的輪廓,提出漢語史研究的一個理論框架。

  說《切韻》代表六七世紀時的長安音系,從時間和空間的關係來說,就是它只有時間的因素,不包含空間的成分。以這一認識為基礎,就是認為《切韻》是聯繫上古漢語和現代方言的樞紐:對上,它是先秦時期的上古漢語(《詩經》的語言)的直接繼承;對下,它是現代漢語各方言的母語;從《切韻》到現代方言,音係經歷了簡化,各個時期的韻圖代表該時期簡化了的音係。所以和與發展的圖式是:上古漢語—以《切韻》為代表的中古漢語—韻圖的語言—現代方言。整個漢語的發展是直線式的發展。高本漢的理論體系就建立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

  說《切韻》是一種綜合音系,從時間和空間的關係來看,就是它不僅包含時間的因素,而且還包含空間的差異。國內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少,但這種認識與漢語史研究的關係如何,似還沒有具體化。近些年來,情況好像發生了一些變化。王力在他的晚年寫了一部《漢語語音史》,認為《切韻》是一種反映”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綜合音系,不能把它看成為隋唐音系的代表,因而在漢語語音史的研究中沒有特殊的價值,不能像高本漢那樣把它看成為聯繫古今音系的一個樞紐。美籍華裔學者張焜關於《切韻》性質的看法與王力相同,但採取的態度卻截然有別。他根據《切韻》兼有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因素的特點為漢語語音史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這些框架的價值需要進行具體的探索。

(錄自徐通鏘先生的歷史語言學第六章)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