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0期 2009/07/05出刊/月刊    

 

 

林美容,〈鬼的民俗學〉1讀後感

【文╱江沐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一、作者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碩士、美國加州大學爾文分校社會科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教、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專長領域為文化人類學、中國親屬研究、臺灣民間信仰、漢人社會組織,是臺灣知名的人類學者,尤致力於臺灣民間信仰研究,對媽祖信仰著墨甚多。代表著作有《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等。

二、文章摘要

廣義的鬼:人死而成鬼,俗稱為魂。有嗣之人成為「公媽」而不為鬼。
狹義的鬼:無嗣之鬼也稱孤魂,飄盪無依,是為真鬼。

*與鬼魂信仰相關的廟宇與儀式:

無嗣孤魂

有應公廟、百姓公廟(拜集體無祀孤魂)、義民廟(多在客庄)、姑娘廟(未嫁而死的女性孤魂)

城隍廟

城隍爺能斷陰魂功過為鬼王,人死後由土地公引路向城隍爺報到。城隍手下有各式鬼卒、出巡聲勢驚人。

中元普度

七月中元普度是民間祀鬼節慶,整個七月都是眾鬼假期,各地都有普度,而由市場辦的「市仔普」除地方孤魂外還普度為普度而犧牲的眾禽獸之魂。民俗信念中認為,普度孤魂務求周到、勿使遺漏。

醮典

台俗醮典集宗教祭典大成,舉辦時間長短不一,名為祭天酬神實為普施孤魂。建醮花費大,原因有慶祝廟宇落成、固定時間舉辦和聯庄性/鄉鎮性大規模建醮。醮典必須豎燈篙來招孤魂,豎越高招越多孤魂、祭品也要準備充分,懼怕若有不足反惹眾鬼逗留不歸而得反效果。而也少有私人建醮之事。


*民俗認為鬼魂聚集之處:山海之處、水流之際,也是舉辦相關活動之場所。
刈水香:在河邊設壇祭拜,神轎到水裡把孤魂收做神的兵馬。
刈山香:在靠山的地方,大多也在水邊,舉行收孤魂為神明兵馬的儀式。


  從與中部不同之南部進香意義中,發現孤魂野鬼似乎透過神明的收伏,可以成為協助神明鎮守地方的有用兵馬,而不一定是令人畏懼的,顯示出臺灣人一種普遍心理。被神明收為兵馬的鬼魂、也成為神明的靈力,臺灣各地村廟主神的「五營」協助鎮守村境、防止不淨的事物「歹物仔」,可見由「歹物仔」變成的五營兵馬、經過神明收伏而可驅逐牠們原來的同類,是個多麼有趣的畫面。

  鬼是靈界的邊緣人,對人間世而言,牠們跟軍人、乞丐、外地人一樣,不受到歡迎,但人間社會中仍然會有些請他們幫助做事的場合如喪禮中的打雜;臺灣的鬼神信仰來源,多與對抗外來統治者的爭戰或民變相關,和臺灣歷史的發展密切相關,各種祭祀孤魂的廟宇與普度習俗不無撫平歷史滄桑之功能。相較神明可由私人祭祀,鬼神信仰之公眾祭祀需要性非常堅強;神廟可由廟方替代原祭祀組織功能,而眾鬼無廟、普度成為庄社必須籌辦的例行祭典。

  臺灣鬼似乎有強烈的男性傾向,各種起源或是形象多為男性造型。漢人祀鬼,只是在營造一個意象,一個迥異於正常社會要求壽終正寢、正常人必須有繼嗣的意象,孤魂野鬼面臨的悲慘處境,無非是要人走正常的路、過正常的生活。而女性未嫁或早夭成為女鬼者,除依附在以男性為名的有應公之類廟宇供奉外,還可能如宜蘭地區習俗透過「冥婚」方式來安頓的作法。


三、閱讀心得

  作者這篇文章簡要敘述了臺灣地區鬼神信仰的現象,將與鬼相關的寺廟、習俗及背後意涵做了介紹,對於初步瞭解臺灣鬼神信仰有所幫助。而透過本文的介紹,筆者有以下的想法提出與大家共同討論:

1、作者文中介紹了各種祭拜孤魂的廟、城隍廟及中元普度、醮典等,但似乎未提及漢人民間傳說中的鍾魁。就筆者印象所及,鍾魁在許多關於鎮壓鬼的傳說或是圖像中都有一席之地,卻未被作者提及,是否意味著臺灣漢人關於鬼的想像中,並沒有鍾魁此一角色呢?而這是否又意味著臺灣漢人民間信仰與中國的不同?

2、作者提出孤魂就是現世社會邊緣人的投射,對於孤魂野鬼的傳說目的就是要人走正常的路,這個觀點頗值得注意,一般對鬼的想法多認為其本質就是不淨,而少去區別家中的祖先與狹義「鬼」的不同。由作者觀點出發,鬼神信仰具有規範現世的功能,未遵守傳統繼嗣系統者死後成孤魂,則鬼的作祟是否可說是其未走正常路的下場?人們對鬼的害怕也可能與對現世社會邊緣人的畏懼相關?照作者公媽非鬼的說法,是否能解釋家中祖先也會作祟的現象?

3、作者認為臺灣各地祭祀孤魂的廟多與歷代和統治者抗爭及民變相關,故臺灣鬼神信仰反映歷史的演變,這個論點也值得關注,這種類型的廟多與孤魂作祟相關,是否一開始成立時就與抗爭有關,還是日後的穿鑿附會,需要更多史料來佐證。

4、由性別來剖析鬼魂形象及人們對待的不同,也是很有新意的角度。然為何冥婚者多為女性而似乎沒有男性?是否反映了漢人的親屬家庭觀念?早夭或無祀的男性多經由過房取得後代香火,或是作祟來取得物質回饋,他們似乎也沒經過合火成公媽的過程,那到底是鬼還非鬼呢?

 


1 林美容,〈鬼的民俗學〉,《臺灣文藝》,卷3期143(台北:1994),59-64。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