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90期 2009/07/05出刊/月刊    

 

 

定宜庄主講:清史研究中有關八旗制度的問題

【文╱羅文伸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演講題目:清史研究中有關八旗制度的問題
演講者:中國社會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定宜庄

 

心得:

 

東海橫舟,南隅雄圖,千里波濤
畫神州無際,六朝追古,長江如瀉,一水平遙
臺府瓊瓊,玉山凜凜,立地開南天竉邀
平生意,率分明顏色,獨領風騷

丈夫自似飄搖,笑風起雲揚路寂寥
略山河西北,成吉思汗,中原上下,洪武滔韜
九合天命,努爾哈赤,豈是酋兒耍大刀
當如是,聚風雲志士,叱吒英豪(沁園春•中華新韻•詠清述懷)


  謹賦一詞,以遙想太祖當年,縱使事功未竟,已是一生傳奇,氣魄當如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清朝兩百六十八年的奠基者,不知臺灣的民眾如何看待,或是所有的中國人、華人如何看待?有近有遠、有親有疏吧!不論如何,率先知名者,就是清宮古裝劇,往往不是歌頌康乾盛世,即是離奇玄案,前著如「康熙大帝」、「戲說乾隆」,後者如「刺馬」、「投名狀」一類,「雍正王朝」更是膾炙人口,然而對於清朝初始的後金,卻甚少著墨,那一時代,有明崇禎、闖王李自成、後金努爾哈赤,漢人正史著眼的是崇禎、勞苦大眾同情李自成、充滿傳奇的卻是努爾哈赤了,所有人都是故事,斗轉星移、物是人非,對中華民國而言,清朝是前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是舊時代,對於所有的漢人而言呢?我們又是如何看待滿人?東北太遠,鞭長莫及、由遠而近,臺灣又如何從歷史「夷夏之辨」,重新思索「族群問題」,從另一邊角度看待歷史、看待現實。



一、 天命與清朝


  關於努爾哈赤(1559-1626),大陸人或稱之為努爾哈齊,明萬曆十二年(1583)努爾哈赤廿五歲起兵、萬歷四十四年(1616)統一女真諸後,建政後金,號天命汗,西元一六四三年寧遠一戰兵敗,身受袁崇煥紅夷大砲所創而龍馭賓天,龍興六十八年,一生十大功蹟:「統一女真」、「統一東北」、「制定滿文」、「創建八旗」、「形成滿族」、「建立後金」、「用兵如神」、「撫平蒙古」、「改革社會」、「遷都瀋陽」,以父祖十三遺甲、八旗鐵騎開創後世大清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之世,自始皇以降,屹立兩百年以上的一統皇朝,僅有西漢、大唐、大明、大清1,不可不謂傳奇。

  以少數民族之姿逐鹿天下、一統華夏,天命汗得力於其所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兵制亦是社會組織,以五大臣、八大貝勒(ㄅㄟ ㄌㄜ˙)集體領導,並透過固山、甲喇、牛錄三級組織,使落後散居之部落民得以團結,進而對抗大明皇朝,八旗軍制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五牛錄有一甲喇額真、五甲喇有一固山額真,即為一旗,共有滿八旗、蒙八旗、滿八旗,因此一旗主轄有滿漢蒙三旗,八旗實為廿四旗。

 


二、 制度與主義


  從一方之民到中原共主,撇開漢人為中心的歷史觀,努爾哈赤所確立的制度成就其皇圖霸業,制度不只是軍制,更是社會運行的條件、規範與框架,不自禁令我們思索,如何安排憲政秩序與其政治經濟的關鍵性。八旗制度好似滿洲人民的憲法,安排社會生產與分配,甚至軍事力量的大小,在有機的運作下得以與大明王朝相扞格,憲政是什麼?正是社會秩序的安排;政治經濟是什麼?即是在憲政的安排下,如何運作。現代政治思想,有單一制、聯邦制,有總統制、內閣制、有一院制、兩院制,皆關係著社會如何維持其秩序的權力分配問題,正是制度的安排影響了一個族群、一個民族的發展與輝煌。

  從「驅逐靼虜、恢復中華」到「五族共和」,從單一的漢人價值到多元族群思考,是時代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偶然,抑或策略運用,我想皆然!當正史角度以漢人中心思考族群,我們是否即要否定大清皇朝的盛世,而將所有的衰敗歸結於滿族?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歷史的進步在於不斷地包容以及吸收融合,在於合理的安排群我之別,與尊重群我之別,但有沒有另一觀點可以突破夷夏之防?現代思潮下多元主義、統合主義、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紛然呈現,然而我們對於如何陳述自身傳統的民族思想,卻較少有完整的現代社會科學理論加以論述,夷夏之防是否為文明與野蠻之衝突呢?還是生活方式的區別?與現在的族群問題有何不同?都是我們必需徹底思索的過去與將來。
 


三、 結語

  制度的存在是安排社會生活,主義的闡釋是為了如何安排與運作制度,兩者如鳥之雙翼不可偏廢,過去的夷夏之分也許可以只是一個文化問題,族群問題卻不能僅止如此看待,而是混合了文化符號、政治權力、經濟生活的安排,隨著國家政府涉入人民生活之深而更彰顯。

  從夷夏之辨到族群問題、從制度到生活方式,或許制度不是我們唯一關注的問題,然而制度卻是根本問題,或著說從制度來思索才能產生根本的解決之道,從而我們思索現在臺灣現階段的族群政治,首先,客家族群問題是在何種層次上思考──憲政、法律,抑或教育一般社會價值?其次、客家族群問題是單一現象,或是所有群體具有的普遍性?顯然,原住民族在臺灣所具有的特殊性更甚於客家、福佬,臺灣的族群問題是在一元價值下所產生的方言流失現象,然而為何在臺灣社會引起廣大風潮,而大陸的社會卻看來平靜呢?這其間,是不是有制度上的差異?還是社會包容度的差別?不論如何,客家在臺灣社會,足不足以成為問題,我們必需根本上從制度上思索,什麼樣的憲政制度,思索使各群體、族群合睦相處的秩序安排,而不只是從表面的現象來看族群過去與現在,而更重要的是思索建構合理的族群秩序,不再只是延續過去的「夷夏之辨」與中原正統,這不就是客家政治經濟所的使命嗎?共勉之!
 


四、 參考書目

閰崇年,2005,《正說清朝十二帝》,臺北市:聯經出版社,初版。

 


1 閻崇年,2005,頁1-2。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