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9期 2009/06/05出刊/月刊    

 

 

台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執行長、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所)陳秋政老師專訪

【文╱羅文伸、鄧家銘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客家論衡、論衡客家。東漢王充(西元27-97年)《論衡》約成於漢章帝元和三年(西元86年),乃細說微妙、解釋世俗之疑、辨明是非之理所作,衡即平也,論其衡即明其準則,故今人以論衡二字探究、決疑曖昧,客家論衡──論衡天下事,亦受天下論衡。經本所陳定銘教授引薦,專訪陳秋政老師論衡客家,成就客家論衡。

  陳秋政老師學成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班,自2005年起至2008年在各地學術重鎮從事研究幾無間斷,先後於上海交通大學國際事務與管理學院擔任訪問學人、美國南加州大學政策、規劃暨發展學院擔任傅爾布萊特訪問學人、臺灣大學政治系進行博士後研究,現職為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並兼任台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執行長,更施春風於臺大政治系、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其專長為跨部門治理(Cross-Sectoral Governance)、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Civil Society and The Third Sector)、流域整治規劃與分析(Policy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Watershed Revitalization),於此領域深耕勤耘、獲獎無數,諸如: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優選博士論文(2008)、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博士論文撰寫獎助(2007)、國科會千里馬計畫(2006)、外交部補助國內民間團體派員赴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研習獎助(2003),實為學術界明日之星。

  查察客家政治經濟所課程規劃,本所四大領域課程:族群政經關係研究、客家第三部門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數位內容研究,可謂四大擎天柱撐起本所走向,其中第三部門更為本所別於其他客家學院之發展特色,因而以秋政老師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專長,自所外檢視客家學院、客家政治經濟所的發展,容或不失為一股清泉。藉此也讓學生再次思索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如何呈現於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客家研究之間,我們所關心的主軸在於客家如何與社會科學結合、客家政治經濟所如何呈現客家,以下為秋政老師受訪內容之綜合介紹。



一、 客家與廣義社會科學研究

  或許有些學子如我們,總有一些疑惑,社會科學與客家如何適度、巧妙的結合?何者主、何者輔?這樣的思考也許過於狹隘,秋政老師則認為:廣義的社會科學,包含了多種學科,各學科的經營發展也重視內、外在環境的互動,客家學院的發展,無可避免更責無旁貸,應以客家事務為基礎,然亦宜思考與其他社會科學之接軌,進行跨學科整合與議題合作;在以客家研究為基礎的前提下,注意地理與區位的系絡因素,整合社會上不同部門,促成社會科學與客家研究的交融,或許是在邁向綜合型大學的路途上,可藉由建立具有客家研究特色的社會科學院來貢獻一二。

  秋政老師更進一步分析:客家研究向來重視歷史、人文,對照社會科學的學科基礎,可以是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等主流學科。社會科學與客家研究在發展過程的調和關係,應以客家事務為主、回應整體社會環境系絡而非僅是客家系絡。
 


二、 一個屋簷下

  客家學院分為政治經濟所、客家社會文化所、客家語文所,各有各的研究途徑與方法,然而客家既是群體更具有廣泛的現象彼此交錯縱橫,單從某一學科解釋客家皆有所不足,我們關心客家學院的定位,更關心客家研究的走向,秋政老師以一則妙喻,將客家學院形容為三合院:公民社會為大屋頂,而正身、護龍則為社會各個部門,而各學科的研究途徑正如陽光照進三合院,切入正身、護龍。蓋公民社會是整體社會、文化、環境的理念型(idea type),而各學科的研究途徑用以解讀社會的各種現象,並應以客家議題為出發、為主,過程中因陽光照射的角度不同,詮釋亦所不同,但各自都照亮了客家這座大宅院。秋政老師亦舉例指出:政治經濟所著重的政治經濟學、非營利組織(NPO)、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也就是三合院的一部份,政治經濟學是研究途徑,好比是某個時段接收到的太陽光,而非營利組織做為行動的主體,為有型有態的具象研究標的,在客家生活的傳承上功不可沒,也超越政府與企業所扮演的角色。但前述分析都只是立足三合院的一側,來思考客家研究的發展,必須回歸到系所間三方合作為宜。
 


三、 各擅勝場

  客家學院既是跨學科的努力,以及創建客家學的期望,身為本所學生,或許更想瞭解政經所的定位,政治、經濟脫離不了社會、文化,然而我們又如何區分二者研究的不同?秋政老師瞭解本所課程規劃後,本於對社會科學既有的認識,提出三點分析:首先,千萬不要以研究方法來區分何者為社會文化、何者為政治經濟;其次,建議社文與政經的區分宜回歸基礎學科,但客院整體的研究仍應鼓勵以客家議題為主,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重鎮;其三,以社會文化為例,其著重歷史分析途徑對客家文史進行分析,但這並非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切割,因為歷史是整體客家研究的一環,還需要更多政治、經濟、法律的觀點,來賦予現代生活的新意。諸如選舉動員、拜會大老等舉動,便是結果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具體例證;又比如法蘭西斯•福山所講的「誠信與社會斷層」,雖然屬於社會文化議題,但仍具有未來性的研究貢獻。所以,實不宜以過去或是現在來區分社會文化與政治經濟的研究成果。

  然而,秋政老師強調系所發展特色與原則,應該都是長久以來的共識,也有相映之中長程計劃賴以推動。展望未來,客家事務議題的研究必然是客家學院的特色,而政治經濟所在課程計上,一來應兼顧研究特色、二來應考量學生爾後工作需求,例如就課程分析來看,政濟經濟、第三部門是研究導向,文化創意產業、數位內容學習是結合實務,因而以政經為基礎,第三部門為研究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為加值型,數位內容為實務工具性、應用性技術,不僅回應政治、社會、市場等多元面向的發展需求,也透過學科統合進一步觀察政府、社會、社區、非營利組織的互動關係。從而將政治經濟烘托呈現,若以一句話說明客家政治經濟即是:「客家族群所關心的政治、經濟事務,其展現哪些共同性、特殊性、互動性。」

  最後結語:不論客家學院產生背景為何,定是各學科努力為客家發聲的成果,應以客家事務為中心,除了院所之間的資源調配外,客家研究若缺乏與外部對話,終究效用有限。何嘗不以臺灣喻為小聯合國?讓客家學院在共同的社會科學系絡下,以客家研究為其特色,進而與各界社會科學的理論與實務進行合作、交流與互動,從而重整、培育客家文化。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