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8期 2009/05/05出刊/月刊    

 

 

歐陸「社會經濟」之初探

【文/鄭忠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自福利國家危機以降,為了補充公部門於社會福利提供上之不足,第三部門逐漸興起,但許多非營利組織往往在支持其使命的過程中,產生了自有財源不足的現象,又為了解決這類自有財源不足的窘局,許多非營利組織開始朝向社會企業的發展。從社會企業的觀點中來看,早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非營利組織已開始認為商業活動能夠為弱勢團體創造出就業機會,當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將擴大社會企業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時,他們開始減少依賴政府的資助,因為在60年代時,美國聯邦政府投資數十億美元的計劃,在教育、衛生保健、社會發展、環境、藝術等領域提供社會服務,而這些資金就是通過這些非營利組織的渠道來經濟這些社會服務的領域,進而擴大和創造出這些非營利組織,但針對1970年代末美國低迷的經濟,這些非營利組織開始發展社會企業,藉此來填補政府資金補助的缺口。

  然而,在歐陸,社會企業被稱為是「社會經濟」,他們認為社會經濟是一種創新的辦法並用以解決社會需求發展的企業培育方式,而這類被稱作是社會經濟的組織,雖其本質為一種於第三部門中的非營利組織,但與一般所認知的源起於美國所謂的「社會企業」卻又是不盡相同。

  歐陸的社會經濟有著三種型式的組織發展,其中包含了合作社形式的企業、互助會類型的組織及志願性協會,由於歐陸國家的勞動人口失業率頗高,因此,又以能夠整合被排除於就業市場之外的勞動人口的勞動合作社最常於歐陸國家中出現,就這點來說,美國也有許多類似勞動合作社的組織,卻並未包括於其所定義之社會企業中,以及,美國的社會企業無法自行分配盈餘,但歐陸的社會經濟卻能夠允許盈餘之分配,因此,我們或許也可以說,社會經濟並不完全等於是社會企業。

  又歐陸社會經濟中的勞動合作社,也的確疏緩了一些失業勞工的社會問題,這些勞動合作社有別於一般的社會企業提供服務予社會大眾,而是讓受益者直接參與合作社之運作,也就是讓失業勞工能夠進入合作社來工作,或許,歐陸的社會經濟概念能夠讓近年來失業率漸攀高的台灣,做一尋求解決類似社會問題之參考與借鏡。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