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幸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前陣子看了公視人生劇場所播的「桔醬的滋味」。內容是描述一位客家婦女細妹,住在恬靜的鄉下,自己耕種蒔田,種自己愛吃的玉米,並自製桔醬和醃菜到市場擺攤販售,過得自得其樂的生活,心中唯一掛念的就是她最愛的兒子。
但她在台北工作的兒子榮新和女友靜軒,卻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生活,他們工作講英文,租的房子裡用現代傢俱,慶祝時是西式餐盤加高腳杯,手提電腦和手機幾乎隨身攜帶。
在一次回老家,細妹擔心兒子的女友靜軒不習慣老家的殘破,而突發奇想要在自己的農地上,高興地策劃一棟歐式洋房,讓兒子結婚有面子。由於她沒什麼錢,她決定靠自己力量蓋房子。
我覺得整個故事比客家電視台中全然用客語配音,比較符合現實生活,劇中很自然地穿插國、客語的對談。也反映了在桃竹苗地區客家山城,因都市化關係,使大量青壯人口外移,必須遠離故鄉到都市工作,爭取更好機會。對於多少父母來說,「桔醬的滋味」展現出他們對孩子的心情,既想念又不得不放手。
從影片中不斷出現強調客家婦女或是客家人的精神,例如自己蓋房子「這是客家人辛苦事情不怕自己做的精神」,或者是樂天、知足、古樸,且順應時勢的客家母親,在在突顯我們對客家印象。並透過這個發生於現代的故事,將這個精神與現在社會延續下去。如同它的簡介所說「呈現的是既傳統又現代的客家母親的故事」。我看了之後,雖然很感動,但也納悶為何這些特質會與客家緊密聯結在一起,這是一個客家母親的故事,也可能會發生在閩南母親身上,這其反映當代社會對於看待「客家」想像便是如此,諸如影片中人物的價值觀、行為、言說皆是如此,並透過這個故事再現,並把它延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