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8期 2009/05/05出刊/月刊    

 

 

宛若石頭般的堅毅人生-「石頭夢」

【文/林筱蓉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胡台麗導演的「石頭夢」,講的是一段橫跨台灣四十年的堅毅人生,一群刻劃台灣歷史的人們,生動而多彩的在潺潺溪水中,沖刷圓融化解的族群歷程。「石頭夢」所登場的人物,是我們生活中不斷出現的,他們有著相異的母語、家鄉與故事,因為政治暴風而圈流在一起,沉靜的在溪水中沖刷出他們的美麗,這些安靜無聲的人們,一生負載了台灣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他們不懂這些文謅謅的族群互動或是文化涵化,而只是安靜的一如以往,堅毅的過著日子,他們像是木瓜溪畔的玫瑰石,看起來黯黑,直立切入生命的核心,都隱隱的散發出屬於他們的生命光芒。

  「石頭夢」是我看了不下多次的紀錄片,但直到真正離開這紀錄片的背景之處,才讓我體會到所謂的鄉愁與感動。2002年我到花蓮由木瓜溪河川地所開闢的大學念書,九月底東華大橋通車,隔著一條木瓜溪,中華紙漿廠仍舊不斷的排放臭氣,中華紙漿廠是光華工業區的邊緣,光華工業區在往內延伸,就是光華村。東華大橋是光華村除了木瓜溪橋之外唯一可以往南越過木瓜溪的通道,木瓜溪橋面狹窄,每到颱風或是暴雨,河面常暴漲到橋面,總是呼嘯而過的砂石車,也在木瓜溪橋奪走了許多條的性命,2003年,由於一個大學生的送命,學生發起了請願運動,木瓜溪橋終於劃分了汽機車道,但因橋面狹窄而無法做混擬土護欄,僅只是以劃線做為區分,機車仍舊必須與奔馳台九線的貨車爭道。東華大橋的開通,花蓮縣政府制定了砂石車的行進路線,由木瓜溪橋轉為東華大橋,光華村的居民,只能選擇與貨車爭道的木瓜溪橋或是與砂石車並行的東華大橋,相同的,在木瓜溪以南的人們,也只有這兩條通道往北進入花蓮市區。

  花蓮的就業機會並沒有因為觀光發展而增加,薪資所得也較低,2006年的暑假,我因為延畢而在遠雄悅來飯店找了工作,每天我都穿過東華大橋從光華工業區的邊緣越過花蓮溪到海岸山脈的起點上班,上山的路線必定會經過劉必稼妻子長眠的東山安樂園,轉過這座別墅形式的人生終點,是另一個財團所建造的別墅度假飯店與遊樂區,在飯店的大廳往下眺望,光華村是木瓜溪沖積扇最美麗的景緻。我在遠來飯店的同事大部分都是花蓮當地的原住民,她們的教育程度多半只有高中職學歷,我是暑期的短期職,但因為學歷較高,我領的薪水是18,000,而她們正職的薪水,卻只比我多了5,000元左右。這在花蓮是普遍的現象,大多數的觀光或是服務業的正職薪水在13,000~2,3000/月,時薪制約在65~80/h,相較西部的許多地區低的多。我在遠來的一個同事,每天由光華村穿過工業區上山來工作,由於工業區內大卡車與砂石車繁多,家人為了擔心她的安危,她不是選擇坐交通車就是由家人接送。生活在這塊由木瓜溪沖刷的貧瘠土地上,她們的生命必須強韌如石頭,必須忍受日復一日的紙漿廠臭氣(在我待在那裡的五年,無數次的抗爭與檢舉,總是以環保局檢定標準合格為結尾),必須擔心工業區中往來的砂石車與卡車危害家人的生命安全,卻又必須穿越危險的地帶去財團的飯店或遊樂區工作,或者是進入工業區從事危險的石材切割工作,以換取微薄的薪水。

  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擁有強韌的生命力與對這片土地濃厚的情感,她們靠雙手開墾這片土地,安居於此,在她們之間看不到政客總是宣揚的族群對立,她們寬容的接受所有的族群文化,揉雜在日常生活、信仰、語言之中,沒有血緣且不同族群的家人,對於她們而言,卻是比血緣更親密的家人,「石頭夢」感人之處在人與人的真實情感,不分族群與語言,影片中的劉必稼和他的鄰居們,真實生活在我們的週遭,在政客喧嘩的邊緣之外,他們的生命力頑固的像是石頭,經過河流沖刷後所顯現的,是生命中樸實的美麗。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