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7期 2009/04/05出刊/月刊    

<此為學生習作園地,不代表本院立場>

 

田金昌,〈北臺灣客家人的三官大地信仰初探〉1讀後感

【文╱江沐家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一、作者簡介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班研究生。曾任大華技術學院軍訓教官(1998~2005)、大華技術學院講師、明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專長領域為臺灣開發史、臺灣文化史、傳統建築文化。

 

二、文章摘要

  三官大帝為天、地、水三官之合稱,乃道教信仰中主宰人間福禍之神明。三官大帝亦稱三元,在臺灣一般以「三界公」稱之,而中國各省則稱為「三官老爺
」。三官大帝之神格僅次於玉皇大帝,監察人間善惡,極為人間所崇信。在臺灣地區,民間常以堯、舜、禹為天、地、水三官,此乃源於《神仙通鑑》記載。

  漢民族的宗教思想,根源於自然崇拜與靈魂崇拜,再由自然崇拜產生所謂「天」的觀念。玉皇大帝為最高地位之自然神,由於其尊嚴超越形容,如借物質具體形容其尊嚴,可謂冒瀆神威,因此玉皇大帝的下屬三官大帝(可塑像)就較為一般百姓所親近,此種現象乃是由自然崇拜而逐漸神格化;之後,靈魂崇拜逐漸取代自然崇拜,三官大帝便被附會為堯、舜、禹的替身;最後,道士又獻尊號
。一般民間認為三官大帝係奉玉皇大帝之旨管轄三界,故福佬人稱之為三界公,客家人稱之為三界爺。並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與十月十五日,為天官、地官、水官三神的誕辰;而道家亦以天、地、水為三元。從志書記載,可知本來古代天地水的自然信仰,經過張道陵、張衡等為壯大道教勢力,杜撰「三官手書」,以「上之天、埋之地、沈之水」等手法,創造出天、地、水三官。

  清代臺灣移民多以單身的羅漢腳為主,且多來自於閩粵地區,將家鄉之語言及風俗習慣帶來臺灣、生產活動以農耕為主而對時間和自然的變化有強烈敏感性
,認為自然變化起因於有一股神秘力量操控、加上環境惡劣與危機四伏,滋生了對天、地、水的信仰。這種初民的宗教信仰,漸漸的演變成一種日常活動,再演變成與祖先崇拜結合,成為一種日常信仰型態。相較其他神佛,三官大帝信仰進入家庭後自成一格,不是把天公爐掛在燈樑下,便是在圍牆或柱子上寫上「天官賜福」牌位,極具特色。

  三官大帝信仰在進入臺灣移墾社會後,福佬人稱為三界公,客家人則稱為三界爺。據林美容的研究,區別漳、泉的方法是看天公爐有幾個耳朵。一般傳統三合院的農家,其正廳門後的天花板通常吊著一個天公爐,或稱三界公爐,是拜三界公(亦稱天公)用的。據說漳州籍的民家其天公爐有三個環耳,以便懸掛鐵鍊
,而祖籍泉州者則用四個環耳的天公爐。

  北臺灣客家地區的三官大帝信仰,和福佬人不同之處在於:一為祭祀時間不同,客家人以正月初九拜玉皇大帝,十月十五才是祭祀三界爺;二為祭祀地點不同,福佬人拜三界公用天公爐,似乎將天公與三界公結為一體了。而客家人則是將三界爺神位向外推出,放至門外院子右邊圍牆上的凹處,並書寫「天官賜福」,以祈求得到神明護佑。

  臺灣地區目前共有112座的三官大帝廟宇,且分佈情形有集中於北臺灣中與客家拓墾有關區域為主的現象,透過深入分析更可得到三官大帝廟宇的建立,與客家移民的拓墾有息息相關的現象。

  新竹縣的三官大帝廟宇主要分佈在關西、新埔等鳳山溪流域,此地區主要由平埔族衛阿貴父子擔任墾首拓墾而成;苗栗縣的三官大帝廟宇主要分佈在南庄鄉
;桃園及宜蘭地區三官大帝廟宇分佈,也是與該地區客家人與平埔族拓墾有密切關係。以廟宇興建時間來看,北臺灣三官大帝廟以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較多,對照此時期漢墾庄、熟番地之區域圖,更能推斷北臺灣客家人的三官大帝信仰,除與客家人從事之農業拓墾有關外,與漢原關係更是密不可分。

 

三、閱讀心得

  本文章為臺灣三官大帝信仰性質、起源做了初步的介紹,讓讀者能對臺灣三官大帝信仰有基本的認識。文中作者提到閩南與客家三官大帝信仰差異在於稱呼
、祭拜時間和祭拜的地點,不知是否為透過大規模的實際田野調查所得的結論?而各地客家族群有其在地化後的歧異性,是否可一以論之?

  另外,關於漳、泉可由天公爐的環耳數分辨之說法,是否可擴及於客家地區的天公爐?是否與漳、泉地區有明顯差異?而三官大帝信仰似乎與客家人密切相關,是以今日的客家分佈區而言,或是歷史上的客墾區也如此,似乎仍可進一步論述。除了以建廟呈現的三官大帝信仰,民間私下以輪祀方式存在的三官大帝信仰祭祀,似乎未屬本文處理的範疇,也是極為可惜的地方。

 


1. 田金昌,〈北臺灣客家人的三官大帝信仰初探〉,《新竹文獻》,18(新竹:2005),92-106。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