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清水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四生)】
攑王爺(註一;圖一、圖二)是屏東市林仔內三山古廟(圖三)每兩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
必定舉辦的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而林仔內這座三山古廟可能是目前臺灣唯一由移民臺灣的河婆人(註二)所興建的三山國王廟。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座廟成為臺灣河婆人重要的精神寄託之所在,而攑王爺這項活動,牽引著這群遠離故鄉移民臺灣的河婆鄉親,在作客異鄉時仍能多多少少地解其鄉愁,同時成為臺灣河婆人的社會網絡中重要的紐帶。
這項獨特的節慶文化活動在過去半世紀,雖然是臺灣河婆人的盛事,卻僅僅是臺灣河婆人及極少數的本地人參與,除了居住在廟附近的居民感受到這項活動的熱鬧之外似乎也沒有要參與的意願,更沒有引起林仔內以外的社會大眾或政府的關注;但是,一項由客家電視台舉辦的「1394打戲路」紀錄片徵選,卻使這項默默存在於臺灣河婆人之間的活動開始受到注重。首先客家電視台在眾多參選的紀錄片中,先評選出十部,然後委請外部評審複審,筆者因擔任外部評審,其中由王文瑞所拍攝名為「竹竿炮」(註三;圖四)的紀錄片,紀錄的是屏東三山國王於元宵節舉行的攑王爺活動,以及片頭關於河婆人移民的說明,格外引起我的注意,在評語中我特別說明了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移民故事和民俗文化活動。2007年農曆年底,與王文瑞先生取得連繫,他熱心地說:「這項活動每兩年舉行一次,2008年元宵節正好要舉行,屆時竹東地區的河婆鄉親會前往屏東進香並參與王爺遶境和攑王爺的活動。」。
2008年元宵節,我專程南下屏東全程參與了王爺遶境和攑王爺活動,客家電視台也全程錄影並做了採訪,顯然臺灣河婆人的存在,經過王文瑞先生的紀錄片的傳播已受到媒體的青睞。
根據臺灣河婆耆老韓秋丹與三山古廟主任委員韓秋進的口述與廟中左面牆上的重建碑刻記錄,此廟的前身是,1947年由河婆移民至臺灣的韓豪光自家鄉帶來三山國王祖廟的香火袋,先是供奉於家中,鄰近同時期移民臺灣的河婆鄉親亦經常前往參拜,因三山國王極為靈顯;參拜的鄉親愈來愈多,居住在屏東地區的河婆鄉親在1957年前後,乃共議為王爺塑金身,並委請屏東東港師傅雕塑金身,金身塑就,先暫厝於蔡佑特鄉親家中供大家祭拜,1959年左右,大家覺得在私人家中參拜甚為不便,乃於現在廟址搭蓋簡陋之棚屋,將三山國王塑像移置其中,又兩年,屏東河婆鄉親再度倡議蓋建更為堅固之磚瓦結構,於1962年落成,1977年韓秋進倡議翻修,經旅臺河婆同鄉以及部分本地人熱心捐獻,乃於1978年再次重修成目前型式(圖三)。
在臺灣的客家族群的神明信仰中,除了義民信仰以外,與客家族群頗有淵源甚至被認為是客家族群特有的信仰的就是三山國王信仰。但是近年學者的研究卻指出:三山國王是粵東地區的社神,三山國王信仰正是該一地區的社神信仰。(
邱彥貴,1991、1993、1995、2005;陳春聲,1998;黃子堯,2004;藍清水,2007
)三山國王信仰之所以被認為是客家族群的特有信仰,可能與三山國王祖廟所在的河婆鎮是一個純客語地區有關,而河婆鄰近的陸豐、海豐等地,卻是客家人與潮州人混居的地帶,該地區的潮州人同樣崇奉三山國王,因此,三山國王信仰並非客家族群所特有的神明信仰。雖然三山國王信仰不能被歸為客家族群特有的信仰,也不能冒然說成是「客家族群的守護神」(奚淞,1990:100;黃榮洛,1991;楊國鑫,1993:166;劉還月,1999;劉佐泉,2003:320;黃子堯,2004:5;曾慶國,2005:162;陳俞君:
2005),但是對於三山國王祖廟所在地的河婆人而言,他們之中卻有人深信三山國王是「客家神」(註四),而且認為三山國王對遠離家鄉在異地為客的河婆人會特別照顧(註五),河婆人對三山國王的崇敬與依賴,展現在屏東市林仔內河婆移民在初履斯土,尚處於為生存奮鬥的階段即開始奉祀三山國王,我們也可以由現在「三山古廟」主體建築的規模僅約十坪左右,可知當時河婆移民在經濟上並不寬裕,卻不嫌簡陋地搭建了三山古廟,可見河婆移民對三山國王崇祀之殷切。
屏東林仔內三山古廟自民國1962年建廟迄今已近五十年,香火不輟,平日環居附近的河婆人都會早晚上香,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都會舉辦大規模的遶境以及極具特色的「攑王爺」活動,在「攑王爺」時,河婆信眾每家每戶除了會設香案祭拜之外,還會施放「竹竿炮」,故也成為方圓一公里(註七)的盛事,而遠居新竹縣竹東鎮的台灣河婆鄉親也都會南下參與(註六)。準乎此,若說三山國王是臺灣河婆客家移民的守護神當不為過。
屏東林仔內三山古廟的攑王爺活動,是臺灣河婆第一代移民,將河婆原鄉的歷史記憶加以重現,半個世紀以來,他們憑著離開河婆時所留下來的記憶,謹慎且虔敬地在異鄉加以保留,殊不知,在原鄉這項活動在中共嚴禁宗教活動的禁令之下已經停止了一甲子,既使改革開放之後民間信仰基本上都恢復了,但是迎王爺、攑王爺的活動在三山國王祖廟地的河婆,目前看起來也沒有會恢復的跡象。筆者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山口洋做田野調查時,曾發現某些華人的儀式或習俗被完整的保留下來,而在原鄉卻已杳然無蹤,這正印證了「禮失求諸野」這句成語。
近年臺灣各縣市甚至鄉鎮都在想辦法發展觀光,對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活動尤其重視,無不想辦法包裝,以吸引觀光客。今年元宵節的攑王爺活動的最後儀式中邀請到屏東市議會議長來致詞,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高層民意代表參加,2008年八月中旬筆者在屏東地區做田野調查時,屏東河婆鄉親有點興奮地告訴我:屏東市客家委員會,想將攑王爺活動列為客家民俗活動,並希望配合客家文化節活動,在十一月舉辦。9月28日至30日當筆者正與廣州中山大學陳春聲副校長,陪同馬英九總統的客語老師彭欽清教授回揭西縣五雲鎮蓮塘祭拜彭氏來台祖的父母親,並到揭西縣五經富鎮的基督教福音堂(註八)做田野調查時,接到屏東林仔內三山古廟攑王爺活動總幹事林建中的越洋電話,屏東市政府將於11月1日以「河婆客家人來臺六十年」為名,在屏東火車站前舉辦攑王爺的活動,活動中也會施放最震撼的竹竿炮。
過去六十年臺灣河婆人在默默融入地方社會的同時,因為對三山國王的崇奉,不但庇祐了大多數的河婆鄉親(註九),攑王爺的活動不但保留了原鄉的傳統,更且因為對此項傳統的堅持,而獲得了官方的重視,讓臺灣河婆人因此而凸顯出來並且被記錄下來,這是否因為「三山國王顯於外鄉」?還是因為三山國王是臺灣河婆人的守護神?
註一:根據大陸揭西霖田都三山國王祖廟管理人劉志仁的說法(2008/09/29訪談),「攑王爺」是三山國王霖田祖廟所在的河婆六約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二日開始,三山國王座前的木坑公王及指揮大使兩尊神像便開始代替三山國王出巡河婆六約地區,由於是到每個村落遶境接受祭拜,所以時間會長達一個月左右,在接受信眾祭拜時,在紙錢焚燒時,兩尊神轎會於其上稍事停留,謂之「攑王爺」;但是,王爺出巡的活動在解放後即中止至今。以筆者全程參與的2008年屏東市林仔內三山國王古廟的攑王爺活動中,除了攑王爺的儀式是在遶境時進行,施放竹竿炮更是信眾所最期待的儀式。
註二:臺灣河婆人是指1945年至1949年由大陸移民臺灣的河婆人,之所以使用這種稱謂,是因為這群河婆人在過去的六十年中,雖然在生活上已經完全融入地方社會,但卻始終維持著一個獨特的網絡,維繫著彼此之間的鄉親感情。關於臺灣河婆人的移民歷史脈絡,筆者另有尚待發表的研究論文。
註三:「竹竿炮」,乃是攑王爺時,信眾對王爺示敬所施放的鞭炮。鞭炮事先纏繞在竹竿上,竹竿上書寫信眾姓名,然後將竹竿豎於家門口或廟前廣場,於王爺神轎蒞臨之時,點燃並高舉於神轎上或四周。因為每戶河婆人都會獻上十支左右的竹竿炮,且每戶都是同時由三、五個人施放,所以其震撼性與近年流行於台東的「炸寒單爺」有過之而無不及,2008年元宵節信眾所奉獻的竹竿炮達八百餘枝,為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
註四:在筆者的田野調查中,報導人張武炮先生(河婆張氏旅臺同鄉會總幹事)多次提及三山國王是「客家神」的說法,其他受訪者如林建中(攑王爺活動總幹事)、韓秋進(屏東市林仔內三山古廟主任委員)等雖未強調三山國王是「客家神」,但對三山國王的靈顯,卻多有提及,言談中也對三山國王懷有極高的敬畏之忱。
註五:在筆者對移民臺灣的河婆客家人的田野訪談中,被大家共同提到的信仰就是三山國王信仰,而且會說:「三山國王顯於外鄉」,亦即三山國王對他們這些移民他鄉的河婆人,都會特別加以庇祐。
註六:據張武炮總幹事說:「攑王爺」的活動起初是每年舉辦,一年在屏東,隔年則到竹東,近十餘年因第一、二代河婆移民逐漸凋零,同時考量每次活動所費不貲,乃改為每兩年一次在屏東舉辦,是時遠居新竹縣竹東鎮的河婆鄉親也會參與盛會。以筆者親身參與2008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攑王爺活動所見,由竹東南下屏東進香的人數在100人上下,據稱人數最多時席開五十桌以上。
註七:屏東市林仔內三山古廟所在位置,方圓一公里的範圍之內散居著河婆鄉親,王爺遶境時,會經過每個散居在三山古廟四周的臺灣河婆人的住宅,接受祭拜。
註八:基督教五經富教會,建於1886年,是1882年編著「客英字典」的麥愛華 ( Marcaver
)牧師所牧會並建立的教會;彭欽清教授廿餘年來,逐字解讀客英字典,並於2008年9月27日於廣州中山大學以「客英字典的編纂與流傳」為題,發表演說,會後隨即前往五經富教會探訪,並做了相當豐富的調查。
註九:在筆者所做的幾十個訪談對象中,位階最高的是曾任十軍團軍長的蔡新中將,其餘都屬平民百姓,或上班或做小生意,都有自己的房子,生活屬小康以上,並不輸給來臺好幾代的臺灣本地人。
參考書目:
1.邱彥貴〈三山國王是臺灣客屬的特有信仰?〉,《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91年,第23期,頁66-70
2.邱彥貴〈粵東三山國王信仰的分佈與信仰的族群─從三山國王是臺灣客屬的特有信仰論起〉,《東方宗教研究》新3期,1993年,頁109-
164
3.邱彥貴〈嘉義廣寧宮二百年史(1752-1952)勾勒──一座三山國王廟的社會史面貌初探〉,《臺灣史料研究》第6號,1995年,頁69-89
4.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5.邱彥貴〈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臺灣宗教研究》,2005年,第3卷第2期,頁1-
56
6.邱彥貴(2006),《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的研究》,臺灣客家族群史,專題研究2-1,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7.施添福( 2001 ),《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8.洪麗完〈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與福客移墾的關係〉,《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8期,1989年,頁26。
9.洪麗完〈清代臺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臺灣文獻》第41卷第2期,1990年,頁63-91
10.奚淞( 1990 ),〈粵東客家人的守護神─三山國王〉,《漢聲雜誌》,第24期, 1990 年,頁100-101
11.陳春聲(1994),〈地方神明正統性的創造與認知
─三山國王來歷故事分析〉,鄭良樹主編《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145-160
12.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頁61-114
13.陳春聲(1999),〈社神崇拜與社區地域關係─樟林三山國王的研究〉,《三山國王叢談》,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揭西縣三山國王祖廟管理委員會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頁81-96
14.陳俞君( 2005 ),《臺灣的三山國王信仰與傳說探討》,臺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曾慶國(1997),《臺灣省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16.曾慶國(1999),《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7.黃榮洛(1991),〈客家人移墾臺灣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和陰那山慚愧祖師〉,《客家雜誌》,第18期,頁14-20
18.黃子堯 (2004
),〈族群、歷史與文化變遷----臺灣客家三山國王信仰的探討與論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19.黃子堯 (2005),《臺灣客家與三山國王信仰----族群、歷史與文化變遷》,臺北: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20.楊國鑫( 1993 ),《臺灣客家》,臺北:唐山出版社
21.劉昌博( 1981 ),《台灣搜神記》,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2.劉還月(1999 ),《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劉佐泉(2003),《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24.藍清水(2007),〈三山國王信仰對當代客家族群的意義─以桃園、新竹、苗栗為例〉,未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