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1期 2008/10/05出刊/月刊    

 

 

難解的文化與認同

【文/徐幸君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每次所上舉辦相關活動的佈置或是研討會的海報,總是得苦思要用什麼當背景設計,但總是很難找出屬於客家獨有的文化,大部分都用「油桐花」作為底圖的代表或是設計的Logo,油桐花似乎代表現在我們對於客家的某部份的「意象」。事實上,油桐花是客家委員會成立後才逐漸被形塑成客家文化的象徵符號,是一種「被發明的傳統」。在我們對於客家文化的定義感到茫然當中,它已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許起初有些生疏、彆扭、無可奈何,但也的確需要一個名詞來界定自己,或是一種展現文化方式,透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演練、強調的過程中,使它變成一種不証自明或被自然化,變成人們生活中賴以組織的生活經驗常識與流行文化,也成為我們或他者對客家的一種想像或認同。

  儘管我們不能忽略它或是其他類似元素的形成過程以及背後的意識形態,但透過「族群與文化政策」這門課,回顧過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所謂族群的文化政策的重要性,亦即國家經由文化政策工具來協助境內族群文化的傳承、族群權利落實、族群認同的強化等等,也代表著一種屬於個人的公民權與屬於集體的文化權的對話。透過文化權的行使,文化權包含無形的文化認同與有形的文化資產,例如客家電視台的成立、客語認證、油桐花季等等政治力量介入使客家文化的展現或文化經濟價值(油桐花產生的觀光收益),來強調客家概念是什麼,儘管過程中遭受的批評不斷,某部分客家人最初的理念的確是從社會關懷的角度出發,對於一個族群文化的重視,展現了台灣多元文化主義社會的歷程。


參考書目
Chris Barker,羅世宏等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代理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