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HAKKA COLLEGE E-PAPER 第081期 2008/10/05出刊/月刊    

 

 

簡介Fredrik Barth1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文/廖志軒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這是有關族群研究一本很重要的書籍,其中以Barth在這本書所寫的導論,最常為人們所引用。他在導論中提出族群邊界(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的概念,指出族群之間的互動在於邊界,而且這個邊界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和環境而有所變動,這本書一出之後,便引起許多人的注意,被許多學者認為是集主觀論大成的著作,是人類學族群研究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此外,這本書包含了七篇文章,以及一篇導論和序言,均由北歐的社會人類學者所寫,有別於以往的歐洲與北美的人類學者的觀點。每個人根據其田野研究中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撰寫而成,對於族群的看法均是主觀論者。

  Barth在這本書的首頁,寫下一則序言(Preface)。在序言中,他指出「ethnic」這個詞彙通常包含了三個意義:共享的認同、共同的歷史以及傳統的文化資產,但是這些特徵並沒有為族群的本身提供分析和理解族群現象的基礎。(Barth 1998:5)在1967年的研討會中,Barth等學者,藉由族群是有組織且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來認同族群特殊發展的過程。並且指出關於本書的三個重點:

1.族群本身(ethnicity)與文化差異的社會組織有密切的相關。

2.族群認同是藉由自我歸屬(self-ascription)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歸屬(ascription by others in intersection)所產生,而不是由分析者根據族群本身的文化所建立。

3.重要的文化特徵是透過邊界所建立的,族群的文化與成員是可以被區分出來的,成員本身會對其他人的行動予以評價,暗示著族群成員將他們自身視為玩相同的遊戲(play the same game)。

  Barth在序言的最後告訴讀者:這本書將會提供一個建設性的角色來幫助讀者們了解,並且會持續的在族群的議題上出現。以下,將介紹這本書中的主要內容,接著指出中西方學者們對於此書的一些評論,最後則是提出筆者關於這本書的一些心得與看法。

  雖然這是一本論文集,但是書中的每篇文章均有其一致性(主觀論述的族群邊界),而且每篇文章所著墨的焦點不外乎:族群內部與外部的關係、自然環境對族群發展的影響及其生活方式、語言的口語分類、經濟的生產系統、認同的邊界、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確實是發人深省的一本書。「邊界」在日常生活中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在,除了有形的自然環境與實體建築的邊界外,語言、文化、認同、地位、宗教、社會、政治…等,雖然都是無形的邊界,但是卻處處影響著人們,並且根據這個邊界,區分出我群與他群以及族群內部的自我認同。

  王明珂在其《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中的一段話,讀起來頗有感觸,這段話是這麼寫的:「需要強調族群身分的人,經常是處於族群邊緣而有認同危機的人。」(王明珂 2000:35、84)當代台灣的少數族群,大部分的人就如同王明珂所說的一樣。就以原先被認為已經完全融入漢人社會的平埔族為例,到了1980年代,由於本土教育的突破,以及族群本身的自省,才開始讓人發現到:原來這群人至今依然與其他漢人一樣,共同生活在這個島嶼上,只是以不同的樣貌呈現。雖然大部分的人在姓氏、衣著、文化、外貌、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均與漢人無異,但從文獻資料以及殘存至今的些許文化,仍可辨識出這些人是台灣的原住民。至今,這些經過內部自省後的平埔族,便經常強調自己的身分(番),且處於族群邊緣並且存在著些許的認同危機。

  另外一個少數族群-客家,也同樣有著與平埔族類似的處境。客委會、客家電視台的設立、客家語言相關的活動(語言認證考、文學、歌謠、山歌比賽),無非是希望保存客家文化,避免客家語言快速的流失。但是就認同危機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大環境下所造成的,只有部分是人為刻意營造出來的2
 

---

1 Fredrik Barth(1928~),挪威的社會人類學家,曾在波士頓大學、奧斯陸大學、Bergen大學、哈佛大學…等學校任教,主要研究為Pathan人以及蘇丹的Darfur的政治過程,後者已經成經濟人類學的經典著作。田野地點包括中東、巴厘島、新幾內亞…等地區。承襲曼徹斯特學派(Manchester school),主要關注於都市化以及殖民主義所帶來的改變,及後殖民時代非洲工業化、都市化及民族國家的建立。著有:《Political leadership among Swat Pathans》(London:The Athlone Press, 1959)、《Ritual and knowledge among the Baktaman of New Guinea》(Oslo:Universitetsforlaget, 1975)、《Balinese world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等書。

2 例如:會說客語(原住民語)的父母親,避免其子女因為在公共場合說母語的關係,因而受到外人歧視,刻意不傳授母語給下一代。

 

參考書目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2000年。
Barth, Fredr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Illinois:George Allen&Unwin.1998.

 

▲BACK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蔣偉寧代理校長
◆ 發 行 人/ 江明修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呂玫鍰老師、李世暉老師、周錦宏老師、孫煒老師、張翰璧老師、陳定銘老師、陳秀琪老師、羅肇錦老師、鄭曉峰老師(依照姓氏筆畫)
◆ 主   編/ 陳明秀
◆ 編 輯 群/ 涂政強、彭淑姿、黃信彰、林筱蓉、彭瑞珠、廖純瑜、鄧閔文
◆ 網頁設計 / 杜靖瀅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