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楊梅泉水窩江夏堂建築个藝術風華(五)


【圖、文/徐貴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發音人:徐貴榮(四縣腔)



  石刻藝術,也就係石雕,係請有名个朱師傅來做个。石刻藝術主要表現在門額、門楣、門聯、腰垛、裙垛、櫃臺腳、竹節窗這兜位所。門聯「江迴錦浪波千頃」、「夏繞薰風扇一枝」同竹節窗頂高个窗額「橫經」、「負耒」採用「陰刻」。門額「江夏堂」,門楣「雙龍戲珠」、「天官雕像」、「窗櫺」,過還有其他全採用「陽刻」。恁樣有浮有凹,在人个視覺上有強烈个感覺、藝術个表現。這兜門額、門對、窗額个文字用紅底襯托,看起來金金金,非常个打眼,毋係用漆个,係用金箔去貼个,恁樣正會長久。係講用漆个,當遽會㪐忒,無就走色,該就無麼个價值。(圖38)

圖38 門額、門楣、門對、吐水、屋棟剪黏(2016.11.08攝影)



  大門前腰垛兩片个石刻,有梅花、山阿鵲。「山阿鵲」華語安到「喜鵲」,意涵就係「喜上眉梢」。底下裙垛兩片都有「鳳凰」,「麒麟」、「牡丹花」,同屋棟共樣就係「三王圖」。(圖39、40)

圖39 大門龍片腰垛石刻「喜上眉梢」、裙垛「三王圖」。(2023.08.21攝影)



圖40 大門虎片腰垛石刻「喜上眉梢」、裙垛「三王圖」。(2023.08.21攝影)



  裙垛脣項「龍片凹壁」刻一條老虎背等一隻盎仔,盎仔頂高插等菊花;「虎片凹壁」換過一隻鹿仔,共樣背等一隻盎仔,盎仔頂高插等菊花。華話「虎」同「福」諧音,「鹿」同「祿」共音,「菊」同「舉」諧音,「盎仔」講「瓶子」,「瓶」同「平」共音。兩片个石刻意象,合起來个意涵就係「一舉(菊)成名」,「福(虎)祿(鹿)平(瓶)安」。(圖41、42)

圖41 裙垛脣龍片凹壁个石刻:老虎向門背等盎仔插菊花(2023.08.21攝影)



圖42 裙垛脣虎片凹壁个石刻:鹿仔向門背等盎仔插菊花(2023.08.21攝影)



  「櫃臺腳」像恩俚个腳,刻个係龍生九子。聽講這龍係「螭龍」,螭龍當豺,全部東西分佢食淨淨,伸一支腳,安到「櫃臺腳」。一般人起屋,柱壁平平下來个有較多,係加櫃臺腳愛加當多工。這間江夏堂盡功夫,毋單止做櫃臺腳,還全部有刻,逐垤都有鏨喔! (圖43)

圖43 櫃臺腳石刻「螭龍」(2023.08.21攝影)



  毋單止恁仔,甚至連落峨間个底下,又乜有刻。因為年代久吔!龍片刻个風化忒嚴重,看毋清楚哩!伸着虎片較清楚。刻个係四隻「蝠婆仔」,圍等一隻香爐。華語「蝠婆仔」安到「蝙蝠」,意象係「四蝠圍爐」。華語「四蝠」同「賜福」共音,「爐仔」在頭擺做得「煉丹求壽」。「圍爐」又代表「一家團圓」。故所,意涵就係「賜福添壽」、「闔家團圓」,也就係「福壽圓滿」。(圖44)

圖44 虎片「落峨間」个石刻「四蝠圍爐」,意思係「福壽圓滿」。(2023.08.21攝影)



  「竹節窗」希望子孫像竹仔樣仔,中空有節,做人愛謙虛有節,意涵「節節高昇」、「高風亮節」。一般人家个竹節窗,就做到像竹仔一節一節仔定定,毋會加刻兜東西。係講愛加刻,該愛當多工,愛成本。這堂屋除忒兩片个窗額「橫經」、「負耒」陰刻以外,窗櫺這兜全用浮刻。刻「客家纏花」,有金銀花、玉蘭花這兜,還有銅錢,表示「金玉滿堂」。(圖45、46)

圖45 龍片竹節窗个石刻(2020.10.28攝影)



圖46 虎片竹節窗个石刻(2020.10.28攝影)



  這間江夏堂經過幾下擺个大地動,都無麼个問題,藝術風華保存到今百過年吔!可見當年祖公起屋時,風水个考量,建築設計个高明,期望後代子孫个發展,都想到十分个周到,不得不分人感着非常个欽服。黃屋土地恁闊,毋過經過分家,臺灣光復過後,耕者有其田政策放領,又分政府徵收做軍事用地,到這下逐家伸着个田地無幾多咧!好得子孫恁有量度,願意提供出來分政府做古蹟,使得這一座恁靚个客家建築,藝術風華永久保存下去。(圖47)

圖47 楊梅江夏堂全貌(圖片提供:黃耀昌先生)



  (全文完!本文个完成,愛感謝主人黃耀祿校長,黃耀昌先生、彭雙燕小姐賢伉儷个導覽、解說,並提供民國69年元月出版个「桃園縣楊梅鎮  鎮平黃氏其輝公派下族譜」做參考。)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黃菊芳系主任、陳秀琪老師、
  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張郅忻、彭淑姿、
  彭賢明、劉虹均、賴亞華、羅玉芝。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呂學昊
◆ 連絡電話 / 03-4257151#33480

訂閱本報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3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政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