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婆客張子興與他的素食餐廳
【圖/劉容貴;文/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玉里鎮上有一家素食餐廳─緣緣蔬食家,老闆張子興是來自馬來西亞的河婆客家人,會來到玉里跟他的哥哥張志南有關。
志南與子興都是台大畜牧系畢業。志南一畢業就到台東工作,子興則先回馬來西亞,8年後,大概是民國86、87年,才來臺灣找哥哥,一起在畜牧場工作,哥哥負責育種改良,他負責養豬管理。由於很注意豬隻的環境管理,也留意豬隻的營養,不久就被挖角到玉里三民養豬。然而在三民養豬,生態複雜,一年後就離職了。
子興說他對餐飲的興趣,來自於從小的耳濡目染。在台灣念大學的寒暑假,也常常去香港九龍的叔叔那裡玩,看到別人賣的東西好吃,就會請教,因此吸收了很多吃食方面的知識。
在三民養豬期間,每天到玉里吃飯。當地有一家烤鴨店,生意不好,老闆不太想做了。張子興離職後,就邀老闆去瑞穗開店。他負責後台,前台由老闆負責,生意就做起來了。一年後,張子興決定回玉里自己開店。先是在火車站附近租房,店名叫「香港明爐烤鴨」,一年半後,因房主不再續約,就搬到中山路上繼續開,後來又搬到電力公司旁邊,買下那裡的店面後,同時也換了店名,叫做「湘宜快餐」,這家店大概開了22、23年左右。結束那邊的事業後,本想過過退休的生活,但一個月後就受不了,覺得還是得做點事才好。
張子興是一貫道的信徒,做了20多年的葷食,決定要有所改變,因此開了緣緣蔬食家。他的目標是把素食做得像葷食一般可口,設法把吃肉的人也吸引過來,這樣不但人人身體更健康,對於地球環保也會有幫助。開店之前,他先到全台有特色的素食店家觀摩,瞭解他們的特點,從中尋找自己要想的口味,然後才開始動手做。他說,自己的菜單一直在變,一直在改,還有很多菜都還沒有拿出來呢。他說他是做感覺的,客人吃了喜歡、高興,他就開心。張子興是馬來西亞來的客家人,所以他希望做的素食也有客家特色。有一次特別去參加客家小炒的比賽,做的是素的客家小炒,雖然沒有得獎,但參賽的牌子他還是特意留了下來呢!
在玉里這個小地方要推廣素食不容易。張子興說,現在素食店的利潤只有一點點,經營素食很辛苦,要等客人有了好評與介紹,才能作起來。目前他也開發了不少冷凍食品,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吃素食。他預備做3年就不做了,找一個有心的人來接棒。退休後想去輔導一些店家,主要是協助產品開發。因為自己創業時沒有人來幫忙,現在有能力,可以去幫助想開素食店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