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展覽海報)

食人之界看展及演講心得


【圖/陳吟溱/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一年級】




  在吳學明教授的推薦下,看了兩次參展覽及一次詳盡的演講,讓我對食人這段被遺忘忽視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搭配上這學期的客家移墾史課程,相互呼應加深加廣,可謂是受益良多!

  走入食人之界的展館,映入眼前是台灣北部地理圖,利用紫、藍兩色標註出了原漢族群間「界」的區隔,經過作者梁廷毓的介紹,這張地圖和以往史料中以漢人視角畫的不同,它補足了代表生番部落的空白界外區域,更是從生番的視角帶領觀眾觀看圖畫,這種換位視角,讓我們暫時拋去過去漢本位歷史教育所帶來的偏見與侷限,用更多元包容的心態看過去的歷史。

  在作者的自我介紹中,發現他並非歷史學者,而是美術背景出生,使我在驚訝之餘開始思考:推廣歷史教育文化傳承,難道只有成為學者或教授這一條路嗎?是否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從作者的身上,我看見了跨領域的魅力及更多元的機會。該展的發想來源於:「翻閱祖譜時發現有祖先被出草獵人頭」,經過無數次的實地訪查及史料參閱,交織而成這個藝術與歷史兼具的特展,用歷史去考證這段消失在大眾視野的事實,用美學去呈現這段發生過的故事。

  展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展覽影片的獨特濾鏡處理,奇怪的色調與輪廓呈現出了靈魂鬼魅的感覺與食人這個主題呼應。片中無論是參與者或相關後代,講述著講吃人的種種故事,他們的表情、闡述的內容,配上這詭譎的濾鏡,剎那間彷彿真的看見了惡魔。我從未想過,以文明自豪的漢人居然會有如同未開化野蠻人一般的吃人惡習,甚至再回溯這段歷史時是以一種愉快輕鬆的口吻敘述,令我不解困惑,害怕甚至不齒,但一直看到最後卻感到不勝唏噓,食人、出草相輔相成,說實在不過是因為「恨」而衍伸出來的報復心理,你獵我人頭,我吃你人肉,原漢衝突不斷發生。

  展後學明教授的相關主題史學演講,更加深的補充了原漢間的歷史關係,其中的一大重點是原漢的合作關係,說明了除了食人之外同時發生在相同時空下的另一面,其中「番割」令我印象極為深刻,他們學習著原住民語言文化、與他們一同生活,雖然被官方視為奸民,但我覺得他們是民間大英雄,除了是原漢之間的橋樑、促進漢番文化及商貿交流外,因為他們的通風報信使附近漢聚落免於被出草獵人頭的危機,使出草、食人仇恨循環扼殺在搖籃之中。

  這場演講,讓我看見了族群間除了衝突外的另一種可能。合作關係在過去的歷史教育往往被忽略,或許是因為沒有重大的代表性。但我想透過合作的和平共處,才是所謂的日常,生活也才能持續維持下去,文化才能被傳承,並才有機會創造無限可能!

(展覽圖片:引用國立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黃菊芳系主任、陳秀琪老師、
  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陳婕如、彭淑姿、
  彭賢明、劉虹均、賴亞華、羅玉芝。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政勳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訂閱本報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3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政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