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食人之界-梁廷毓個展 觀後心得


【文、圖/洪翊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在食人之界展覽中,藝術家梁廷毓利用從北台灣西部各個聚落田野調查蒐集到的口訪資料,以細膩的藝術手法,具象化的呈現出來,讓人猶如走入歷史現場般身歷其境。同時,也為我們揭露一段漢人(特別是淺山地帶的客家族群)與生番間鮮為人知的歷史。

  當一進到現場,立即被黑暗包圍,使人很快就能進入狀況,準備好面對這一段暗黑的歷史,第一個作品,是一幅北台灣西岸的各族群部落分布圖,特別的是,相較於那個時代的地圖,多以海上(漢人)的視角往內陸看,這幅地圖是以山地(原住民)的視角往海的方向延伸,用以表示以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這一段歷史。其餘的作品皆以影音呈現,有影片是從土地公(伯公)信仰為核心出發,透過擲筊的方式,以及土地公常駐於該地方劃時代的特性,一步步地,揭開當地有關吃番肉或出草等不為人知的漢番故事。另外還有影片主要是藉由訪談在地耆老,得知他們祖父輩關於吃人肉的過程和原因,之後再加上文字史料的佐證,將畫面刻畫得更為寫實生動。



  通過這個展覽我得到了以下的資訊。在北台灣西部淺山地區,大約就是現今的桃竹苗一帶,有許多番害和吃番肉的事情發生,這是一個長期且連續性的過程。近山地區大多為客家人的聚落,所以相關歷史也可視為原客互動的一部分。番人的肉並不好吃,反而味道很鹹,口感很硬。那麼漢人吃番肉的原因是什麼呢?以下我整理出三個主要的原因。首先,許多漢人因為家裡的親戚或是朋友被番人出草,所以基於一種報復心態,殺番人,吃番肉。許多耆老在訪談中,都不斷地提到「恨」這個字眼,由此即可窺見在當時漢人對番人的仇恨值有多高。第二種則是基於恐懼的心理,許多漢人認為吃番肉能夠使他們免於番害。在吃完番肉後,他們還會將番人的頭顱砍下插在竹竿上,立在山頂,威嚇警告的意味濃厚。最後一類人,他們是基於醫療的效果,在本草綱目中,有提到人類各個部位的療效,且吃形補形的觀念盛行。漢人會將番人的骨頭熬成番膏,也會將番肉論斤論兩販售,他們稱之為「山禽肉」,甚至還外銷至福建廈門。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一段野蠻粗暴、見不得光的黑歷史,可是我覺得,這段歷史所代表的,是不同族群之間,因著對生命與自然表示尊重的不同方式,進而產生誤解和衝突,以及為了繼續生存下去而努力生活的紀錄。經過這次的展覽,我們更應該重新思考,在現今台灣多元族群的社會中,我們是否已經學會認識、理解並尊重他人的文化呢?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黃菊芳系主任、陳秀琪老師、
  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陳婕如、彭淑姿、
  彭賢明、劉虹均、賴亞華、羅玉芝。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政勳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訂閱本報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3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政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