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對客庄公共事務影響初探—以新竹縣為例
【圖/劉羿君;文/游季芸】
「在『經濟與就業』面向,作為台灣半導體重鎮的『雙竹』擠入前三,僅次於首都台北市,竹縣更首次勝過竹市,拿下第二。」《遠見》雜誌於2022年9月就縣市總體暨永續競爭力調查。
1980年代,竹科設立,半導體產業就此在台灣埋下繁榮的種子。但傳統民情使然,長輩對後代的期望仍以考公職、穩定做到退休為主,它的前景並不被看好,更沒人想過40年後的今天,僅佔台灣面積0.018%的科學園區能貢獻全國20%的GDP。
2022年,不斷創造就業機會的竹科更發揮人口磁吸效應,帶動周邊鄉鎮發展,使新竹縣拿下全國社會增加人口數第一名。竹科愈發繁榮的光景,也為新竹添上「科技首都」的名號,然而新竹不僅如此,它更是座蘊含客庄文化、歷史的城市,卻因為經濟的蓬勃發展,而逐漸流失。
「我很慶幸我大學能遇到會說客語的早餐店老闆娘,所以我還有機會、還來得及維持(和客庄文化的連結),但現在的孩子有多少機會能接觸到客庄文化?」身為客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周江杰講者說道。
一個新竹,兩個世界,一邊是不斷增設學校以舒緩就學需求,卻仍有家長無法將孩子送進家對面的國中小學,一邊是努力招生仍敵不過人口外流的衝擊,新生數也逐年減少,甚至創校近一世紀首見0入學。0不只是個數目,更象徵越來越少人在客庄長大,後代和客庄文化的連結也只會愈發薄弱。
即使竹北寸土寸金,一坪直逼70萬,高過首都地價,也擋不住不斷流入的人口,出生竹東的周委員便提出三種方式,以改善人口流失對家鄉帶來的衝擊:
一是藉由各類藝文活動地方創生,例如:客家流行音樂會、客家茶文化館、客家祭等等,不僅保存人口流出區的客家文化底蘊,還能發展適合當地的永續觀光模式。
二是藉由提供定時、定量的大眾運輸,改善都市、鄉間的交通動線,最大化各班次的效益,提升人口移動的便利性,以紓緩人口不斷外流的情形。
三是發展特色客語商圈,無論是模擬加拿大法語區,還是效仿多元語言共好的歐洲,旨在提升客語的普遍性,塑造語言學習環境。
一旦人和文化有了情感、連結,便能共感族群的脈動,以人文關懷之心參與公共事務,達到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