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U x PCU與印尼佩特拉基督教大學同學的相遇
【文/林炘誼/客家社會暨政策碩士班】
印尼華人,因與中國存在的連結,在蘇哈托時期被認為華人族群是共產份子,具有異質性,是造成族群不團結的根源,因此在1965年後,對華人文化展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禁止,直至1988年才開放,造成了華人文化的大量流失。
2月3日,印尼佩特拉基督教大學(Petra Christian University,PCU)的師生正式參與了本次印尼的行程,兩原是同源文化的群體,因歷史因素遷移到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便自此展開。因本次合作的主要對象為中文系同學,故田野發現多為印尼「華人」族群對現今面臨的處境的解釋。
鄭和清真寺,是共同參訪的第一站,由參訪的細節可以發現,不信奉回教的印尼同學也尊重「不能穿著暴露,露出下半身,需拖鞋」的規定,保持著尊重態度與我們一起聆聽導覽。中文系林老師及同學們,更是扮演翻譯的角色,隨時為聽不懂印尼語的我們說明導覽內容。這一天,我們如同觀光客一般進行團體調查,相繼參觀了獨立公園、文廟、四面佛及華人街等等,探訪印尼歷史,尚且不熟悉的我們,因華語而拉近距離,更從他們的肢體語言可以感受到以華語交流的喜悅。至此,我們僅能了解,印尼同學們對於不同宗教、信仰、文化的想法,就如同臺灣一樣,多元及尊重,且對於自己所屬的「華人」文化由衷熱情,尚不知道他們正面臨嚴重的華人文化流失。
2月5日,各別小組分頭進行不同議題的田野調查,印尼同學依比例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分散於各組隨行。因關注的議題類似,田野調查讓我們多了許多更深入了解印尼同學的機會。每個同學接觸到華語的契機不盡相同,家庭、學校、自我族群的探索等,但都脫離不了保存華人文化的目標。其中幾位同學的經歷,讓我深深感動。J同學分享他曾經參加演講比賽的經驗,演說了一篇關於印尼華人處境的文章,講稿是藉由自身經驗撰寫,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分享的時候聲音微微顫抖,並略帶不好意思的說:他演講時一度情緒激動的流下眼淚。下台後發現老師也有哭。瞬間,大家都泛著淚,我們不知道J同學的演講內容,但是我們都被他那份對於保存傳遞華人文化的熱忱,及他們所面臨環境不友善處境的委屈情緒所感染。O同學則是因為接觸報社相關的事務,發現華語報社正面臨老齡化的處境,就算薪資待遇沒有其他地方好,也自願地留下,為報社出一份力,注入青年新血。此外,他還擔任華語電台主播,在電台與來電民眾用華語聊天,播放華語歌曲。更是直接表示,很開心可以遇見我們,很久沒有這麼暢快地說華語了,這真的讓他感到很暢快。平凡的對話,傳達著他們對於自我華人文化重視,及對於華人文化流失的憂慮,無意間與正在努力復興客家文化的我們不謀而合,在情感上產生莫大的共鳴。
隨著交流的深入,越是發現,對於自我認同是華人越是強烈的印尼同學,華語講得越好,對於華人文化越是了解,且越有實際付諸保存傳遞華人文化的行動。華語較差的同學,也在充當我們翻譯與受訪者進行訪談期間,重新學習已經遺失的華人記憶。
起初,因關於印尼華人近年狀況文獻的限制,對於印尼華人認知有限,沒有預想到能夠收穫這麼多貼近印尼華人生活的經歷,抱持著可能會因語言、認知差異等問題讓田野調查難以進行,沒想到,印尼同學的華語能力遠遠超出想像,且對於「我是誰」的問題更加清楚明瞭,他們知道自己來自哪裡,家庭的移民史,也關心現在印尼華人的處境,已經付出實際行動大有人在。本次與印尼佩特拉基督教大學交流,是雙向的學習,也讓我們發現,印尼華人文化,還有很大的比例等著我們在印尼社會裡挖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