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2023年2月5日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師生拜訪印尼泗水惠潮嘉會館活動中心,
穿著印尼蠟染服飾Batik與李秀珍教授合照。交流團成員攝。)

李秀珍教授演講:泗水客家會館的回顧與展望


【文/邱昱寧/客家社會暨政策碩士班二年級】




  2022年11月22日印尼佩特拉基督教大學國際合作處處長兼中文系教授李秀珍以「泗水客家會館的回顧與展望」為題,於東南亞社會文化田野實作課程進行線上演講,李教授概述了印度尼西亞、印尼華人、惠潮嘉會館、泗水、客家話班,讓同學們至印尼移地教學前,先行了解自己的田野場域。李教授提出,爪哇島客家研究起步很慢,很開心中央大學蔡老師指路,一起至印尼做研究,並提到了印尼華人分為僑生華人和新客華人,從稱謂中可以看出兩者的差別,也感嘆因為大環境的因素,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

  演講結束後,同學們向李教授提問。客家社會暨政策碩士班二年級黃脩閔提問:「惠潮嘉會館的定位是一個同鄉團體還是族群團體?惠潮嘉會館內的族群比例為何?進入客家話班學習的動機為何?」李教授回答會館中有85-90%為梅縣人,潮州、惠州為少數,但並不會互相排擠,大家(梅縣、潮州、惠州)皆是自己人。提到開客家話班,李教授表示,這是一個很不得已的事情,因為越來越少人會講客家話,家裡人根本不講了,基於此原因開了客家話班,當初也有想說要不要開中文班,考量到中文班已經很多了,而還沒有方言的教學課程,故選擇開客家話班,一開始班級裡面的學生年紀老、中、青都有,比較難教學,後來只剩青年參與。

  2023年1月30日至2月12日周錦宏院長與蔡芬芳副教授帶領東南亞社會文化田野實作課程14位學生至印尼進行為期2周的田野調查,在與佩特拉基督教大學中文系同學兩週的相處後,我們發現大四的中文系同學們已經在為印尼的華語教育、華語媒體付出。蘇哈托政權的32年禁華語、華社,對於年長者到年輕一代都烙下深深的印記。中文系四年級的一位同學表示自己在千島日報、電台主持華語廣播酬勞並不高,但他們需要年輕人,Call in 的華人爺爺奶奶可能自己一個人住,很孤單,她可以在線上陪他們聊天所以一直堅持著主持節目,千島日報剩下年長者,需要年輕人,所以決定留下來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位同學說自己未來的另外一半要會華語,這樣才可以跟孩子們說。我們接觸到的印尼華人相較於我們,都有著某種的使命感,是堅定的、純粹的、溫柔的,每每對談,都觸動著我們。

  這份溫柔與純粹來自於哪裡呢?我想是傳承於李教授的教導。印尼華人社群雖然面臨青年傳承的問題,但依然有許多像李教授一樣的人默默地耕耘,做為後輩的指路燈。現行客家話班轉為線上教學,來自印尼各地的莘莘學子皆可以一同學習客家話,印尼改革開放後,高等教育的中文系、中文補習班遍地開花,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復興伴隨著文化的復興。印尼的客家,未完,待續......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黃菊芳系主任、陳秀琪老師、
  邱一帆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陳婕如、彭淑姿、
  彭賢明、劉虹均、賴亞華、羅玉芝。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政勳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Alpha Preparation, Stand by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0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政勳

Webversion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