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交換筆記-為什麼會選擇馬來西亞?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及政策碩士班三年級 曾淑珮】




  初到陌生的國家,承認自己無可避免地會帶著刻板印象去想像。或許是一直以來受客院老師們的教導,至少還有「意識」到這個部分,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老師們常常告誡的,盡量不從我族中心主義出發去理解所觀察到的人事物。因此最有趣也最有意義的地方就在於,在當地生活的過程中、在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有些符合原來的想像,但有些想像卻被打破了。

  而你對於馬來西亞又有何種想像或印象呢?

  第一次接觸馬來西亞相關議題是在2019年10月下旬參加客家學院所開設的馬來西亞移地課程,我們以「河婆客家擂茶」為主題,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調查了10家河婆擂茶店家,並在吉隆坡進行7天6夜的田野調查,同時也與馬來亞大學的師生進行學術交流。印象最深刻的是馬來亞大學陳湘琳老師為我們講述在馬來西亞進行學術研究時所需的背景知識,馬來西亞的種族關係很複雜,以西馬的角度來說大體可以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其中華人依照祖籍不同又可再細分為福建人、廣東人、客家、潮州人、福州人等,不同類別的族群不僅僅是所講的語言不同,在馬來西亞分布的區域也也所不同。以上揭開了我對馬來西亞的興趣,有些疑問在文獻中找得到解答,相反地卻也產生其它疑問,因此選擇在疫情趨緩的此刻到馬來西亞進行為期1年的交換計畫,交換的學校就是3年前曾經到過的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簡稱:UM、馬大)。

圖1 由UMGB舉辦的UMWOW迎新活動,總共為期3天,最後一天為文化交流日,可以看到很多人穿著自己國家、族群的傳統服裝!



  馬來亞大學是中央大學110年度新開放交換的姐妹校,是一所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國立綜合研究型大學,也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是該國首屈一指的最高學府。馬大的交換生統一由Global Enrichment and Mobility(GEM)Centre負責處理各項事務,另外還有由馬大學生志願組成的University Malaya Global Buddies(UMGB),為交換生規劃一系列的活動,以便讓大家認識馬來西亞。可能是因為疫情剛解封的關係,此次到馬大的交換生人數高達400多人,來自34個不同的國家,其中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泰國,接著則是日本、韓國。詢問過後才知道今年交換生中只有我一個臺灣人!以往會選擇到馬來西亞交換的臺灣學生也極為少數。

圖2 活動提供的便當為Nasi Lemak(椰漿飯),馬來西亞的招牌美食!



  從〈110年度世界各主要國家之我國留學生人數統計〉資料來看,到馬來西亞留學的臺灣學生數共有470人。而在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亦可發現,110年度來自馬來西亞的境外學生總共有12,510人,雖然與106年高峰期的17,419人相比人數已逐年下降,但仍位居臺灣東南亞學生來源國第三名,第一名為越南14,094人,第二名則是印尼16,426人。從政府2016年推廣新南向政策以來,目前已邁入第六年,其中一項任務是吸引更多東南亞人才來台求學,以拉近台灣與東南亞的距離並促進雙邊交流。然而從數據上來看,臺灣與馬來西亞兩國間的學生交流數量呈現出不對等的情況,且許多臺灣學生對歐美國家的了解可能更甚於鄰近的東南亞國家。也許是因為臺灣大部分來自馬來西亞的留學生都是華人,有不少朋友都問說在馬來西亞都講華語嗎?不!!還是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因爲無法確定說話的對象會說哪一種語言,在吉隆坡廣東話和福建話甚至比華語更常聽到。我想這是往後政府制定政策時可以加強的地方,如何增加臺灣民眾對於東南亞國家的認識,進而促進雙邊的交流。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黃菊芳系主任、邱一帆老師、賴維凱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陳婕如、彭淑姿、彭賢明、劉虹均、賴亞華、羅玉芝。(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政勳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Alpha Preparation, Stand by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0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政勳

Webversion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