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客家料理會話班上課的情形

努力尋找客家認同:涂土豆與她的客家料理會話班


【圖/涂土豆;文/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涂土豆,本名涂裕苓,是台東鹿野瑞源的客家人,成長過程沒太多機會講客語。她說後來在美濃做NGO工作,地方上的長輩一聽土豆是客家子弟就只對她說客語了,6年生活下來學會了南四縣腔的客家話。回到台東家鄉後,在美濃學的客家話沒機會說便忘了許多,家鄉的客家話也說的不好,常被取笑說「你到底是不是客家人」。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羅結米家認識來台東看女兒的結米媽媽。結米的父母住在桃園,都是客家人,媽媽很會做客家料理。土豆與結米在內的三位朋友都是客家人,都不太會說客家話,便請結米媽媽教她們客家料理,同時學客家話。結米媽媽於是很認真地用客家話介紹食材,也用客家話說明如何料理。這是「客家料理會話班」的開始,那一年是2018,一開始學生只有三人。後來,又有一對客家夫妻加入。結米媽媽的閨名是瓊妹,她要大家叫她瓊妹就好。土豆說為尊重她,就叫她的名字,而且看到她就很自然地改說客家話。

  後來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最多時有12個家庭參加。這次學完一道料理,就立刻約下次的聚會時間。同學們約定,上課時要全程說客家話,有問題必須用客家話提問。瓊妹回桃園後,客家料理會話班少了客家話的老師,就請客家電視台駐台東記者陳君明來指導。

  土豆說這個班的參與者,大都是愛吃的人,每個人的客家話都不是很流利,問問題時,情急之下,甚至連英文、日文都會冒出來,所以常常笑聲不斷,但也慢慢訓練出聽說客家話的能力。

客家料理會話班上課的情形



  「客家料理會話班」從2018年一直到2020年都有活動,每個月至少聚會一次。上課前大家都會先詢問家人,某種客家料理如何煮,食材、過程如何說等等。東部的客家人有的來自北部,有的來自南部,有說四縣腔的,也有說海陸腔的。而且來自不同地區的客家人在料理上(例如客家小炒)也有不同的作法,甚至同一道菜在名稱上也有差別,譬如說「粄圓」,有些地區就說成「雪圓」。所以在學客家料理時,可以學到不同地區的料理手法,也學到不同腔調的客家話,這是最大的收穫。

  疫情之後聚會不再,一開始還有在線上練習客家話,後來就不那麼熱絡了。但大家覺得還是喜歡實體的聚會,所以2022年1、2月又開始上課,不過因為疫情只能斷斷續續。班上同學也開始討論,如何運用東部的食材,研發出不同的客家料理,6月間還請了一位池上客家人教大家「素食客家料理」呢!

  民以食為天,由學客家料理來學客家話,是個非常有趣的嘗試。尤其在客家話面臨存亡危機之際,土豆跟她的同學用這種方式尋回客家認同與客家母語,不但令人欽佩,也可供有心人效法學習!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黃菊芳系主任、邱一帆老師、賴維凱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陳婕如、彭淑姿、彭賢明、劉虹均、賴亞華、羅玉芝。(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政勳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Alpha Preparation, Stand by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0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政勳

Webversion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