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食堂──一個客家人經營的瑞穗老麵店
【圖、文/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永樂食堂在瑞穗鄉一帶知名度很高,是個位在富源火車站旁的一家老麵店。老闆張世酉是在當地岀生的客家人,也是這家麵店的第三代傳人。
第一代老闆是張世酉的阿婆。阿婆16歲時與父母遷居東部,原鄉是桃園新屋,說的是海陸腔的客家話,當時來此地的親戚大都務農。阿公的職業是桌頭,是被阿婆招贅進來的。張世酉說他岀生時,阿公已經過世,所以他對阿公沒有任何印象。阿婆與阿公結婚後,因膝下無子女,便從富里大庄領養了一位女孩,這個女孩就是張世酉的媽媽,跟著阿婆姓吳。張世酉的父親是從新竹關西遷來東部的客家人,說的是四縣腔客家話,父親跟家人先遷居光復大和,主要生計是種田。父親也是被媽媽招贅,照理說世酉應該姓吳,但據說媽媽不識字,不知兒子的姓氏被寫成了爸爸的姓(張)。
七十年前,阿婆為了家中生計,開始經營小麵攤,媽媽從小就跟著學習,阿婆做到60歲後,就完全交由媽媽承接。媽媽與父親結婚後,父親修理鐘錶兼刻印章(父親曾到台東學習修理鐘錶),也會幫忙麵店的生意。
張世酉43年次,中學畢業後,到華隆紡織廠工作,在那兒認識了妻子,於民國66年結婚。婚後父親叫張世酉回來幫忙麵店生意,張世酉於是先辭去華隆的工作回家幫忙,不久後妻子也辭職回來幫忙。
張世酉在自家麵店做了6年。由於他有三兄弟,大家庭難免有些小摩擦,於是張世酉決定再度外出工作,他先招會買了卡車,然後到亞泥應徵當卡車司機,妻子也離開家跟他一起到花蓮,在中華紙漿場工作。
母親過世後,張世酉接父親到花蓮住,但父親不習慣。而此時張世酉的大弟車禍過世,小弟又去了桃園工作。於是張世酉想起母親曾經交代過他,說麵店是阿婆的心血,千萬不要關了。於是張世酉就先回來,接管麵店。妻子不放心他,不久也回來幫忙。張世酉說現在自己年紀大了,將來要由兒子承接,所以兒子也回來在店裡幫忙與學習。
店裡最多人點的料理是什錦麵跟小菜,小菜中以雞肉、紅燒肉、滷大腸最受歡迎。麵的煮法是客家式的,料與麵分開煮。料是從生煮到熟,所以湯頭吃起來比較甜。食材都是當天的,特別新鮮。
以前曾經做過紅麴,也曾夫妻一起辦桌很多年,封肉這類的大菜也都做過,現在年紀大了,就不再辦桌了。目前兒子漸漸接班,希望讓阿婆的技藝與麵店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