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糾筋講起
【文/范文芳/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
發音人:范文芳(海陸腔)
一、字形結構
古文ㄐ、九兩形同原,古文字學有兩種講法,一說象爬蟲弓起身軀行進,一說象植物藤蔓糾結盤繞之形。
從漢字字形演化个角度來看,ㄐ形變為句、勾,有停頓、彎曲之意,再進一步衍生暫停、彎曲之意,念讀古書有句讀之說,世俗生活有勾結犯法之說,語意都從勾結打點衍生出來。
二 、字形演變
1. 糾字个結構,係從糸ㄐ聲,虬、勼兩字同音,前者傳統用為毛髮糾結,如虬髯客,後者為罕用之俗體字。
2. 現代漢語,糾結、糾紛、糾察都用糾字。
3. 台灣客語講筋絡不順,稱發糾筋,形容細人兒心情不順,稱腸兒糾著。
4. 民間有客語人士講抽筋,用勼筋,係採用罕用字。
三、字音討論
1. 早年現代漢語用注音符號ㄐ表示舌尖面塞擦音,就係借用古文ㄐ、句、糾个發音。
2. 糾字,係形聲字,表字意个形符係糸,表字音个音符係ㄐ。
3. 糾字係形聲兼會意字,廣韻音居黝切,屬見聲母。
4. 糾字,台華語音jiou陰平調,台客語音{giu}陽平調。
四、語法討論
1. 糾本字原意係彎曲、不順。像形容詞。客語形容卷髮為毛糾糾。
2. 字義延伸為改正,語法上有動詞功能,華語常用糾正、糾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