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楊梅高山頂鄭屋見證楊梅開發歷史(下)


【文、圖/徐貴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發音人:徐貴榮(四縣腔)



   楊梅當地俗話講:「高山頂做戲──餓死人」,又講:「落个兩點雨,狗頷魠(狗鮕魠、狗頷仔)食就毋罅,哪有輪着人食?」可見高山頂這隻位所地勢高崗,無麽个會落雨。有時下片楊梅壢落雨,高山頂還一片藍天白雲,係講落着一息仔,哪有見着?大部分係無水个看天田,四房在這開發个困難,生活个艱苦,確實非常艱辛。又還愛同其他人在這相爭開墾,發生糾紛,也係無奈何个事情,後來發展到恁好,實在係經過無簡單个歷程。

   四房在高山頂个屋,本來係茅屋,過起變到伙房瓦屋。到第五世鄭土金為着希望後代做得出現還較優秀个子孫,聽地理師个建議,徙到這下這隻較好个地理位所,先起後堂,到有錢咧過起前堂,經過十過兩十年,包尾到大正1(1912)年正正式完成,也就係今晡日有名个「楊梅高山頂雙堂屋」,到今也有百過年个歷史吔!(圖5)

26012

圖5 凹壽式內堂正身,石腳做礎,丹墀為梯,古典樸實。(2014.07.29攝)


   聽講鄭屋在起屋个時節,堵堵上樑完成,大家坐等在該食點心,好點點有一隻鳥仔飛來撞着大樑,跌下來消忒。大家一看着這壞彩頭个情景,嚇到面瀝青,講毋出話,婆太出來看着以後,講一句當有智慧个話:「恩俚鄭屋田地恁闊,鳥仔就飛毋過。」一下就同壞彩頭化做吉祥吔!

   還有聽講,這間當有規模个雙堂屋,建地有甲零闊,林地300零坪,雙堂四橫屋,前堂有兩對翹峨。因為屋背無幾遠係楊梅壢,為着符合客家後背有龍偎凭,造小山、種樹仔;屋前有蓮花風水半月池,符合古人「後有山為枕,前有水為鏡」个建築哲學(圖6、7)。

26012

圖6 建地甲零闊,屋背化胎廣闊。(2018.11.05攝)


26012

圖7 屋前風水半月池(2009.10.29攝)


   建築比例當靚,左右對稱,全屋用磚瓦疊成,係客家黑瓦白牆个傳統組合,樑柱結構,全部係手工楔榫,無用一枝鐵釘仔,係當少看着个老屋保存。典雅毋華麗,在古樸中顯出歲月个風華。一般認為這間屋係起到虎穴項,會出虎將。毋知有影也無影?後代子孫就較保守,除忒第六世鄭榜生識做過楊梅鎮長以外,鄭屋早期在政治方面並無興趣,顛倒在農經、醫學、建築、工程方面較有貢獻。毋過文史方面,乜有第五世玉雪公係詩人,第六代鄭煥生係文學作家。

   鄭大模祖堂在月眉山下隘口寮,係二世祖仁潛葉婆太在第三世分家个時節,抽出原來祖堂正堂三間做宗祠,將屋前水田兩段過左右兩片山林个做祭祀公嘗。祖堂經過幾擺整修,最近一擺係民國83年11月開始興工起建,準備將各房服祀个阿公婆全部集揫到這鄭屋總祠堂,民國89年11月良時吉日完成登龕,共同祭祀祖先。(圖8)

26012

圖8 鄭屋總祠堂(2021.11.21攝)


   楊梅街路本來就有一條「大模路」,來紀念鄭大模開發楊梅个功勞。鄭屋祠堂个完成,高山頂這間雙堂屋,在108年5月桃園市政府又公告係市定古蹟。所在當近土牛溝,對於漢人在這搭仔个生活發展史上,有當重要个意義。由這可見,鄭屋人个煞猛、努力,見證楊梅个開發歷史。(全文完)

   ※本文的「着」,同教育部訂的「著」之意。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黃菊芳系主任、邱一帆老師、賴維凱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陳婕如、彭淑姿、彭賢明、劉虹均、賴亞華、羅玉芝。(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Alpha Preparation, Stand by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0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岳哲

Webversion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