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東台情,客家心──薪傳師李惠敏的故事


【圖/李惠敏;文/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惠敏從小就在東臺灣長大。父親祖籍廣東梅縣,講的是四縣腔客語,年幼時父母過世,輾轉來到花蓮。母親說的是海陸腔客家話,父母結婚後租屋在花蓮市德安一街一帶。此處有個原住民部落叫做吉寶竿,現稱為德安部落(Cipawkan)。惠敏就在這裡出生長大。

   在惠敏的眼裡,德安的阿美族人水準很高,房子整理得很乾淨,即使是豐年祭期間也會把街道掃得乾乾淨淨。不過在惠敏家裡,還是講客家話,讓她有流利的客語能力,也很早就去參加客語中高級認證,只因為覺得自己是客家人,想藉此更認識自己的文化。

   會當薪傳師純屬偶然。10多年前,她參加一個英文讀書會,一位英文老師提醒她說:「你不是會說客語嗎?可以到學校去教客語喔!」在這位老師的建議下,她到花蓮縣教育局的網站查看哪裡缺客語老師,於是就去參加徵試。當時有這樣的動力,也受到同為客家人先生的鼓勵:「亻恩兜客家人愛勇敢行出來,分社會看重客家,亻恩兜也愛煞猛打拼,毋好分人看衰。」於是一路走來十多年,

   在學校教客語,指導學生參加客語朗讀、演說比賽,目前是明廉國小與國風國中客語支援教師。

   惠敏喜歡唱歌,她發現唱歌很適合學客家話,在郭榮村前校長努力下成立明廉國小小哈客合唱團,現任校長方智明更全力支持。每週利用社團課練唱,每年參加客委會舉辦的客家藝文競賽,及教育部舉辦的全國鄉土歌謠比賽,都有好成績。學生不限於客家人,但主要是教客家歌謠。在教唱的過程中,除了學習歌唱技巧、客語發音,也解釋歌詞的意義,讓學生們從中學到客家的文化。

26012

李惠敏認為要推行客家話,首先要家長的認同,其次是製造客語的環境。家庭是學習客語最好的地方,如果家長認為不能忘了母語,在家中就常用客語交談,也可以讓孩子看客語的卡通,聽客家電台的節目,參加客家的活動,製造多一些的客語環境。當然,可能有些父母不太會說客語,她的作法是,讓在客語班上課的孩子,回家用客語問安,以生活用語去影響父母,父母可能會有重拾母語的機會。

   現在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李惠敏覺得沒必要太強調客家,也要學習其他族群的文化,與其他族群文化交流,特別是在多元族群共存的東臺灣。她在好事聯播網的節目叫做「藝文好事情」。李惠敏主持節目時,是一句客語一句華語的方式,她覺得這樣很好,可以讓更多人熟悉客家話。她參與的花蓮客家合唱團會到各縣市及國外交流表演,有一次到了原住民部落的學校表演,也會向當地人學習他們的歌謠,彼此互相交流。她認為要走入國際化要先學好自己的母語,瞭解自己的文化,這樣與別的文化交流時才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的觀點值得佩服。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賴維凱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彭賢明、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Alpha Preparation, Stand by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0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岳哲

Webversion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