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久他鄉是故鄉:河婆客黃少華的故事
【文、圖/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47年4月,原名子林的黃少華隨著父親離開家鄉─揭揚縣河婆鎮馬頭鄉下角村。四年前家鄉發生大旱災,之後又遭逢國共戰亂,三叔在下田時被抓去當兵,大伯也遠走馬來西亞。父親本想外出謀生,苦無盤纏,只好到深山裡偷種鴉片。事跡敗露,被政府捉拿,只好走為上策。但旅費不以讓全家同行,便由父親帶著年僅5歲的少華先到臺灣,再謀日後家人團聚。
父子倆來到廣東汕頭,沒想掮客捲款潛逃,只好再回鄉籌錢。1948年冬天終於搭上船來到基隆,先露宿車站,接著徒步到八堵,父親暫時在此挖礦維生。後來從蘇澳搭小漁船來到花蓮,父親在南濱挑石築堤,父子倆一起夜宿工寮。父親工作勞累又得了瘧疾,帶來的盤纏也用盡,曾想把少華送人,但骨瘦如柴又愛哭的少華,沒人敢要。而後父親轉往太魯閣、銅門做修路臨時工,住在溪邊的工寮,6歲的少華已學會撿柴燒水煮飯洗衣。
為了躲避警察,父親再轉往豐田山頂挖石棉礦,後來下山在溪口墾荒,在那兒申報了身份證,父親還刻意將少華晚報兩歲。1951年少華在豐裡讀一年級,遇上花蓮大地震。此時鄉親傳來姑丈在富里開店的消息,於是到富里依親。少華重新在富里國小讀一年級。初到時父親仍是做臨時工,在碾米廠扛穀包,後來在永豐鱉溪擇地建茅屋,在那兒墾荒種地瓜、玉米。
1957年少華小學畢業,成績優異,但父親已答應債主讓少華去當牧童抵債。學校羅金洲老師懇求父親為了爭校譽,讓少華先報考玉里初中再說。少華果然以優異成績錄取,鄉親彭國英幫父親還清債務,要少華在國安堂當藥童。當藥童期間,羅金洲、張筆基兩位老師到處奔走募款,張老師還帶少華到書局當臨時店員賺點錢。少華晚了一週才到學校報到。初中黃和鳴老師介紹在玉里啟模里一間舊豬寮住下,三餐以地瓜籤、蘿蔔乾果腹。半學期過後,導師藍鐵民讓少華免費住學寮,條件是早起幫師母起火煮稀飯,到市場幫師母提菜、掃地,下午放學要壓水、劈柴燒熱水。就這樣過了一年級下學期。後來父親到鳳林種菜,少華也跟著轉學到鳳林中學。父親在鳳信里河床搭草寮安居。少華每天要走3公里到校上課,晚上點煤油燈苦讀,學校的布告欄經常有少華欠繳學費的大名。
1960年,少華考上花蓮師範學校。雖然是公費,但註冊時依規定需要制服、皮鞋、綁腿、盥洗用品和鋤頭畚箕,當時的家境無法負擔,幸好有張複桂老師請上一屆的花師學長借用才過關。花師三年,少華利用寒暑假到木瓜林區哈侖站砍草,賺取零用錢買生活用品。
1963年少華從花師畢業,分發到光復糖廠大進國小擔任代用教師。1965年與林榮妹結婚,為了生活方便,任教於玉里源城國小。之後又任教於松浦國小與東里國小。1976年,少華考上國語指導員,在萬榮、卓溪等山地國中小學輔導,之後回花蓮縣政府教育局,負責全縣國中小語文教育工作。2000年退休,在教育界服務了37年。
退休後除了做志工外,少華也從事一些文史工作。對家鄉的懷念常縈繞心頭,加上對母親姊弟的思念,因此多次回大陸探親,然而從6歲起就到花蓮,雖經歷過艱苦的歲月,但也在花蓮成家立業,如今的花蓮已成為少華的故鄉。
作者與黃少華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