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脣人生-海客魚露DIY
【本文改寫自108-2客庄創生設計與實作學生提案報告】
「海脣人生-海客魚露DIY」是由中央大學客家系學生邱昱寧及中原大學商設系學生謝沐茵、凌佳霈所發想的提案,透過客家魚露(鹹醢)DIY的活動,帶領到此一遊的遊客認識新屋海客耕山耕海的獨特文化,在體驗中落實鄉土教育,並在魚露DIY前邀請專家學者介紹客家飲食文化、海客文化與新屋歷史,讓大家在實作中能體驗傳統美食背後所蘊含的先民經驗、獨特的海客文化。並透過魚露的包裝,用現代文創結合當地物產,製作出精美的魚露伴手禮。
在農業社會時期,科技還不甚發達,加上漁村貧苦的生活,不是人人家中都能有冰箱儲存食物,故「醃漬」是當時最容易保存食材的方法,「鹹醢」(ham55 goi55)就在這樣的背景誕生。在永安漁村,鹹醢較常使用的材料大多是魩仔(mud2 er55)、背帶魚(ba55 dai11 ng55,白帶魚)以及鱙(rhau55,丁香魚)。
做魩仔醢的時候,首先要將魩仔用篩仔(si53 i55)洗淨瀝乾,然後以三碗魩仔一碗鹽(3:1)的比例,放入盆子裡面攪拌均勻,醃製的過程完全不添加水,最後裝入酒甕裡,瓶口蓋上布,再用繩子纏繞起來密封即完成。現代人養身觀念盛行,以較少食用醃漬食品,「鹹醢」已經逐漸消失在生活中。但是當地的居民還是難忘傳統的味道,因此為了呼應現代人的口味,醃漬的時候,會少放一些鹽,也會加入蒜頭以及少許米酒,既能殺菌也能調味,最後再密封起來存放。
透過體驗經濟、伴手禮包裝,用現代文創結合當地物產,行銷客家魚露,有機會作為宣傳新屋的有利產品之一,並可能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