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拼布中的故鄉學田──客家婦女彭翠鳳的故事

【文、圖/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學田是花蓮縣富里鄉的一個村落,在花東縱谷秀姑巒溪畔。村裡有個地方叫「農場」,住著一群「唐山客」,彭翠鳳就來自這樣的家庭。

   彭翠鳳的祖父彭培基原居在廣東省陸豐縣揭西五雲洞。17歲時到南洋挖錫礦,十年後衣錦還鄉,經媒妁之言與同鄉羅金妹成婚,原本要再返回僑居地,但船票及簽證被長兄藏匿,無法成行。1936年,祖父母帶著年僅6歲的父親,從汕頭坐舢舨輾轉來到基隆,再從基隆到花蓮。先是待在豐田,替日本人的蔗糖會社種植與管理甘蔗。二戰末期,美軍頻頻轟炸糖廠,居住的地區也被波及。為了躲空襲又聽同鄉說,花蓮南區有荒地可耕作,於是又往南來到學田。

26012

彭翠鳳的拼布作品1(對故鄉的懷念,彭翠鳳提供)


   翠鳳在此出生,國小、國中都在富里就讀。因為家中經濟欠佳,兩個哥哥讀書都要經費,國中畢業就到桃園的紡織廠工作。當時在學校的仲介下,畢業典禮一結束,家都沒回就帶著行李跟一群同學坐上遊覽車,準備到北部就業。

   翠鳳回憶說,一開始很興奮,因為車子很豪華漂亮。先在花蓮住一晚,記得住的是教師會館。第二天原車載她們北上,到達臺北車站時天色已昏暗。接著,一群鄉下孩子被不同紡織廠派來的小貨車接走,前往各自的工廠。此時乘坐的車子只有小小的窗戶,只能坐在兩側窄小的板凳上,好像要被載去賣一般,心中突然湧起上當的感覺。車子開了很久才來到工廠宿舍,漆黑中根本不曉得是什麼地方。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原來工廠就在田中央。

26012

彭翠鳳的拼布作品2(坐車回家車窗外的田園,彭翠鳳提供)


   裕元紡織廠採三班制,工作很辛苦。剛開始時很不適應,因為機器的噪音很大,進去一會兒就昏倒,被抬到醫務室,醒來也不懂得問是什麼原因,只會乖乖回去工作。不久又昏倒,再被抬到醫務室。如此反覆多次,才逐漸適應工廠的環境。

   翠鳳在紡織廠工作了兩年多,在臺北淡水竹圍的姑姑介紹下,到淡水的電子工廠工作,同時開始半工半讀。在高職夜校時認識先生,1983年23歲時與先生結婚。因電子工廠搬遷到馬來西亞而離職,之後陸續轉往其他地方做過不同的工作。

   學習拼布是在37歲那年。那時,婦女新知在迪化街辦活動,雖說是拼布課,但一開始是上有關迪化街的文史課程,之後又上了一些藝術課程,最後才教拼布。也就是因為這些課程,開啟了翠鳳的拼布創作之路。如今已是社區大學的拼布創作老師,在不少地方開課。

   翠鳳的作品很細緻,顏色與佈局都很具巧思,有關學田的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翠鳳說,16歲離開家鄉,在北部工作結婚生子,但對故鄉的懷念一直縈繞心頭,因此一開始的創作就是以故鄉為藍圖。這些作品不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她對故鄉的感情更是耀然於拼布之上!

26012

彭翠鳳的拼布作品3(思念中美麗的故鄉,彭翠鳳提供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賴維凱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彭賢明、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Alpha Preparation, Stand by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0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岳哲

Webversion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