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我們:富岡小鎮好.時光(上)
【文/許雲菁/客家學院;圖/葉芯瑜/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一年級】
楊梅區可劃分為埔心、楊梅老街、富岡、高山頂四大生活圈,呈現鄉村及都會並存的生活型態,亦是《客家基本法》的重點區域,可說是海外客家鏈結的重要節點,因此也產生了多元的社區發展問題。如面臨新住民配偶適應及發展、老舊社區與市場活化等社會問題,在地組織缺乏永續發展、社會創新及影響力管理之方法解決相關問題。本校鄰近楊梅區,長期與楊梅合作,計畫提升地方社會創新能力與協助新住民婦女發展適應,並透過客家學院培育的社會人文科學學生,進入場域進行田野調查,以期建構地方文史知識庫。
109年,在客家學院周錦宏院長、王保鍵副教授及許雲翔副教授的帶領與支持下,賦予我許多揮灑的空間與彈性,交付我擔任專案執行與跨域溝通的角色,負責活動企劃、合作開發、了解在地需求;並且招募到三位優秀且認真地碩士班及大學部學生,組成核心團隊,一同在楊梅區富岡實踐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並且有社區許多貴人相助,不論是地方機關單位、學校、社區發展協會、NPO、文史工作者、耆老等,都是協助計畫順利執行的關鍵,缺一不可。
轉眼間一年就過去了,這一年在楊梅富岡火車站旁的空間,辦理多場活動、講座及課程,主軸圍繞客家文化及新住民議題,期待能夠透過活動的辦理,可以將文化議題不分族群、不分性別地觸及更多人,有更多認識與了解是包容與尊重的第一步。
在這一年,計畫之中得力夥伴們,有些話想對富岡說,透過學生實際實踐社會責任的過程及心得感想,或許我們僅能做些微小改變,但比起我們所做,更值得分享的是我們在實踐之後,因為沒有預期反而收穫滿載的感動。
圖1 碩士班葉芯瑜同學正在向關懷據點的長輩娓娓道出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客家政治經濟碩士班葉芯瑜同學:
「在富岡實踐大學社會責任這件事情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做富岡老照片展覽,在顧展的時候遇到兩位阿姨,她們看到這個展覽時想起了許多回憶,其中一位阿姨小時候是住在富岡的外婆家長大,之後搬去台北,幾10年沒回富岡走走,進來看到這些老照片時想起以前富岡的繁榮和家鄉趣事,過程中讓我很有成就感,能夠替大家蒐集老照片以及保留富岡人的故事,讓過去與富岡有情感的人,回來能夠繼續感受富岡這個熟悉又溫暖的地方,很美好!」
圖2 大學部劉虹均同學向在地耆老挖掘家鄉富岡的文史
來自富岡的客家系大學部劉虹均同學:
「在富岡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中,感受到富岡純樸中蘊含著許多故事。我一直相信人與土地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也讓我重新找回自己與家鄉的連結。」
圖3 擁有長輩緣的大學部邱瑀宸同學
客家系大學部邱瑀宸同學:
「這次參與USR計畫,富岡給予我的遠比我投入於富岡的。」
「就像在辦理活動時,新住民姊妹們分享在台灣的生命歷程,給予了我不同於學術上對於新住民這議題的想法以及見解,甚至給我更多不同的觀念來做思考。」
「而在客家這議題也是,因為本身是本科系的學生,對客家議題更加關注,而實際上看到這麼有生命力的人們在富岡這邊土地上活著,傳承著客家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傲,他們給我的動力以及熱情,使我更有動力投入與客家研究及文化活動當中。」
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雖然很難用量化的數字來說明我們作出了哪些亮眼的成績,但因為有了行動而產生了一微小的不同,也內化在實踐學生的心中,抹不去的感動與成就,我想這就是社會實踐力下最好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