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最大的土地公廟:池上田中央伯公
【文、圖/黃宣衛】
池上慶豐村附近的臺九線公路旁,有一個池上鄉福德宮,號稱臺東縣最大的土地公廟。這座宮廟位在池上平原北端,早期被稱為「大陂庄土地公」或「大陂庄伯公」。因其被稻田環抱,地方也稱之為「田中央伯公」。
這座伯公廟,最早創建的時間已無可考。目前宮廟正殿神龕下方有個「廟中廟」,是改建前的小祠,供奉有三塊石頭,是此廟的開基石。綜合相關文獻和報導人的記憶,開基石初期僅有周圍四、五個農戶在膜拜。1925(大正14)年左右,有大陂先民潘石、林佳興等人用竹子搭建廟亭供人膜拜,因旁有一小欉林投樹故稱「少年林土地公」。之後在昭和年間,有大批北部客家移民到池上開墾,以石爺為「田頭伯公」祭祀,石爺信仰才逐漸興盛,並建小祠供奉。此時自然石信仰轉化為土地公信仰。
小祠經過多次的修繕或重建,神尊金身也隨著居民經濟能力越來越大。1987(民國76)年間,有信徒到屏東車城福安宮進香,經該宮福德正神附身示乩,指示建廟立祀,信徒就依福安宮模式重建廟宇,並正式定名為福德宮,此時稱作「大坡福德宮」或「慶豐福德宮」。2006(民國95)年經信徒大會通過,再度更名為「池上鄉福德宮」,意味隨著池上鄉的整體發展,這座伯公廟的影響越來越大。
早期的伯公廟是村廟,農民一早來拜拜完就到田裡做農事。農曆11月12日的收冬戲是年度最重要的活動。2010(民國99)年的收冬戲,這個福德宮被選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推動「客家收冬戲」的展演場之一,與客家的連結更為突顯。2020年11月,客委會舉辦的「好客收冬戲」活動,池上鄉福德宮再度為全臺系列活動場址之一,客家傳播基金會以臺鐵藍皮普通車造型的塗裝廂型車,代替早期的布袋戲台,在廟埕巡演,亦有酬神祭拜儀式,現場有炒米粉、紅粄等小吃供參與者享用,嘉年華的氣氛濃厚。
2019(民國108)年下半年起,池上鄉福德宮在鄉公所、客委會、以及縱管處的經費支持下,陸續進行門面與自行車道的工程,樣貌又大幅改變。目前福德宮後方連接新建自行車道,遊客可從火車站經伯朗大道銜接大坡池,經過慶錦路來到臺九線往北,抵達地牛館前方,轉進慶北社區連接到福德宮,再回到火車站,等於將這個福德宮納入遊客賞覽池上的路線之一。西側改建的公廁,屋頂做成觀景台,可在高點欣賞慶豐大片農田四時景象。而東側則是新建打卡牌樓,以白底和「客家藍」之油桐花圖紋,形塑客家風格意象,並以藍色字體在左右兩側分別記述「沿革」、「池上Hakka客家人」之文字。於是池上鄉福德宮與客家意象更形緊密結合。
未增修之前的池上福德宮
2019年增修自行車道後的池上福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