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黃燕儀博士談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形成與內涵
【文∕曾淑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本學期蔡芬芳老師開設了「東南亞社會文化田野實作」課程,課程中我們與馬來西亞在地學者合作,進行共3次視訊演講。此場次為第三次視訊演講,由南方人文工作室負責人黃燕儀博士為我們主講「從非法占用到強制遷入-談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形成與內涵」,同時與我們一起參與演講的還有馬來亞大學的14位同學。
燕儀老師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現為南方人文工作室負責人,南方人文工作室有感於現代化快速發展的現今,許多老舊的文史事物在社會中逐漸消逝甚至於被人們遺忘,而嘗試利用所學同時秉持著承傳地方文化的精神,拼凑屬於馬新地方記憶。這次的演講主要圍繞在「新村」議題上,瞭解新村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認識華人在馬來西亞歷史上如何被對待的一種方式;但我想,對於馬來西亞華人,尤其是現在或是曾經居住過新村的馬來西亞華人來說,除了理解自身的歷史,或許會多一層親切感甚至是認同感,因為是只屬於當地的歷史記憶。
此次演講內容主要分為3個部分,分別為:墾民的身分轉變、新村的成立、鬆綁後的新村。墾民(Squatter)指的是非法佔據他人或公用土地進行各式生產活動和建造房屋之居住者,以往我對墾民的瞭解僅止於是新村組成人口的一大部分,但透過老師的介紹不僅僅更加瞭解墾民在歷史脈絡上的身分轉變及人口變化,另一方面也透過爬梳當時馬來西亞華人的政治思潮去理解新村成立前的歷史背景。
1948年6月16日英殖民政府頒布《緊急法令》(1948-1960),全國隨即進入緊急狀態,此時的警察擁有絕對的權力,英政府一方面開始全面圍剿馬共及左傾人士,另一方面採用強制驅逐、安置以及遣返的方式對待墾民,但反而加深人民與政府的敵意。因此,1950年畢禮斯將軍(Harold Briggs)實行畢禮斯計畫(Briggs Plan)將原本散居在森林各處的墾民全部迫遷至具有設防的地區,「新村」由此誕生。而除了介紹新村歷史,老師還以圖表的方式帶我們認識新村的地理分布、人口組成、經濟活動、方言群以及空間規劃等。
(我們以視訊演講的方式與黃燕儀老師、馬來亞大學的學生進行學術交流)
後半段老師介紹了錫米山新村、巫羅加什新村、士姑來八哩半三個新村,讓我們瞭解新村在當代的發展,其中宗教信仰以及飲食的部分,引起了班上同學的興趣以及討論,期待往後能夠有機會品嚐這些美食。最後真的很感謝燕儀老師為我們帶來資訊量如此豐富的演講,演講一開始老師即引領我們想像「新村」,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想像,而透過演講過程中一連串的鋪陳最後才揭示了老師想傳達的意涵,原來對於「新村」的想像也有局內人以及局外人的分別,新村居民對於新村的想像大部分都是正面的,而非新村居民則呈現負面的想像,這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自己看待「新村」的角度,同時也提供新的視野讓我們理解新村。
新村可以說是英殖民政府在馬來西亞剿共下的產物,從1950年代設立至今已經超過70年,將早期以官方論述為主的文獻與現今以學術研究為主的文獻相比,即可發現新村議題出現「殖民論述」與「住民觀點」各自表述的分歧,也再次提醒我們不能只靠單一觀點去理解新村,另一方面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呈現新村居民在地觀點的研究出現。
(課堂上視訊演講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