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電子報

東臺灣富里學田的擂茶文化

【文、圖/黃宣衛】




   新竹地區的客家擂茶,是北部觀光景點的美食之一。據北埔擂茶店家的描述:「擂茶又名三生湯,相傳三國時張飛率領官兵攻打武陵時,眾將士感染瘟疫,當時有位草藥醫師提供祖傳秘方,以生茶生薑生米磨碎後加水煮熟飲用,結果藥到病除,擂茶之名因此流傳下來。」其擂茶主要材料是茶葉、芝麻、花生,將之研磨成粉後,加入熱開水調勻,再加入玄米花,就可飲用。也可加入堅果一起磨碎。也有在沖泡的過程中加入已調配好的五穀粉等。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臺灣東部也有客家擂茶?在花蓮縣富里鄉的學田村,這裡的擂茶是許多當地人生活的日常,使用的材料與西部略有不同,而且滋味是鹹的。學田的擂茶用的是茶葉、芝麻與炒過的米,以芭樂木的木棒在陶製的擂缽裡,將這些材料磨碎,然後加熱開水及鹽即可飲用,有時也會加點香菜。在學田地區,親友相聚時,經常就是邊喝擂茶邊聊天。

   花蓮富里的學田,據富里鄉誌上卷第四篇第三章的記載(頁343-4):學田村舊名「馬里旺」,清末曾有3戶19人定居的紀錄,但沒有形成聚落。日治初期沿用舊名,但劃入堵港埔庄,因人煙稀少,被官方劃為「官有原野地」。日明治末年,官方在此經營農場,才大舉開墾。先有閩籍人士承租原野地種甘蔗,後由新竹州人士承租,將部分土地開墾成水田,再租給其他移民耕作。大正10年(1921),大庄與公埔公學校因缺經費,向官方申請開墾學田原野地,由兩庄民眾自組開墾隊,共同開墾「學校田」,後來輾轉由玉里郡接收,村內100多公頃土地轉為玉里鎮鎮產。

   國民政府統治後,此地獨立劃為一村,民國40年才改名為學田村。這片「學校田」土地直到民國37年(1948)才開墾完成,由玉里鎮公所租給當地農民耕作,並成立「學田合作農場」,共同經營。本村5到10鄰及13鄰一帶,就是「學校田」與「農場」的所在地。民國80(1991)年,承租戶得價購土地取得所有權,農場組織才瓦解。但當地仍慣稱此地為:農場。

   學田村的漢人大都是在光復後遷入。但根據學田村人彭康近的描述,他的祖父母在日治時期就來到臺灣,祖籍是廣東省陸豐縣揭西五雲洞(峒)。他們乘船到基隆,第一站就到花蓮的豐田,幫日本人管理與種植甘蔗。數年後,又舉家遷到富里的學田。之後,陸陸續續有許多客家鄉親從大陸來投靠。

   據彭康近說,學田村在地人稱「農場」的地方,大部分是客家人,其中以彭姓最多,另外有莊姓、黄姓及張姓等,都是來自大陸廣東揭西。就是這一群所謂的「唐山客」,將擂茶文化從他們原鄉的帶到學田村來。

26012

學田的擂茶


26012

擂茶的茶湯


返回上頁

◆ 發行單位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榮譽發行人/ 周景揚校長
◆ 發 行 人/ 周錦宏院長
◆ 編輯顧問 / 王俐容老師、王保鍵老師、江俊龍老師、 周錦宏老師、姜貞吟老師、孫 煒老師、 陳秀琪老師、陳定銘老師、張翰璧老師、 黃菊芳老師、賴守誠老師、鍾國允老師、 劉小蘭老師、蔡芬芳老師、鄭曉峯老師、 羅肇錦老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 主   編/ 周錦宏院長
◆ 執行編輯 / 陳秀琪系主任、黃菊芳老師、邱一帆老師、賴維凱老師
◆ 編 輯 群/ 林芊慧、涂政強、梁萩香、彭淑姿、彭賢明、賴音如、賴亞華、羅雅鈴。(依姓氏筆畫排序)
◆ 刊頭攝影 / 廖千慧
◆ 網頁製作 / 李岳哲
◆ 連絡電話 / 03-4227151#33480

Alpha Preparation, Stand by

Facebook
twitter
line

© 2020 New Edition Design by 李岳哲

Webversion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