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灣富里學田的擂茶文化
【文、圖/黃宣衛】
新竹地區的客家擂茶,是北部觀光景點的美食之一。據北埔擂茶店家的描述:「擂茶又名三生湯,相傳三國時張飛率領官兵攻打武陵時,眾將士感染瘟疫,當時有位草藥醫師提供祖傳秘方,以生茶生薑生米磨碎後加水煮熟飲用,結果藥到病除,擂茶之名因此流傳下來。」其擂茶主要材料是茶葉、芝麻、花生,將之研磨成粉後,加入熱開水調勻,再加入玄米花,就可飲用。也可加入堅果一起磨碎。也有在沖泡的過程中加入已調配好的五穀粉等。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臺灣東部也有客家擂茶?在花蓮縣富里鄉的學田村,這裡的擂茶是許多當地人生活的日常,使用的材料與西部略有不同,而且滋味是鹹的。學田的擂茶用的是茶葉、芝麻與炒過的米,以芭樂木的木棒在陶製的擂缽裡,將這些材料磨碎,然後加熱開水及鹽即可飲用,有時也會加點香菜。在學田地區,親友相聚時,經常就是邊喝擂茶邊聊天。
花蓮富里的學田,據富里鄉誌上卷第四篇第三章的記載(頁343-4):學田村舊名「馬里旺」,清末曾有3戶19人定居的紀錄,但沒有形成聚落。日治初期沿用舊名,但劃入堵港埔庄,因人煙稀少,被官方劃為「官有原野地」。日明治末年,官方在此經營農場,才大舉開墾。先有閩籍人士承租原野地種甘蔗,後由新竹州人士承租,將部分土地開墾成水田,再租給其他移民耕作。大正10年(1921),大庄與公埔公學校因缺經費,向官方申請開墾學田原野地,由兩庄民眾自組開墾隊,共同開墾「學校田」,後來輾轉由玉里郡接收,村內100多公頃土地轉為玉里鎮鎮產。
國民政府統治後,此地獨立劃為一村,民國40年才改名為學田村。這片「學校田」土地直到民國37年(1948)才開墾完成,由玉里鎮公所租給當地農民耕作,並成立「學田合作農場」,共同經營。本村5到10鄰及13鄰一帶,就是「學校田」與「農場」的所在地。民國80(1991)年,承租戶得價購土地取得所有權,農場組織才瓦解。但當地仍慣稱此地為:農場。
學田村的漢人大都是在光復後遷入。但根據學田村人彭康近的描述,他的祖父母在日治時期就來到臺灣,祖籍是廣東省陸豐縣揭西五雲洞(峒)。他們乘船到基隆,第一站就到花蓮的豐田,幫日本人管理與種植甘蔗。數年後,又舉家遷到富里的學田。之後,陸陸續續有許多客家鄉親從大陸來投靠。
據彭康近說,學田村在地人稱「農場」的地方,大部分是客家人,其中以彭姓最多,另外有莊姓、黄姓及張姓等,都是來自大陸廣東揭西。就是這一群所謂的「唐山客」,將擂茶文化從他們原鄉的帶到學田村來。
學田的擂茶
擂茶的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