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馬來西亞囉!」――
「東南亞社會文化田野實作」課程視訊演講實錄
【文、圖/曾淑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
這學期有幸能夠參與到蔡芬芳老師開設的「東南亞社會文化田野實作」課程,原本預計於學期中到馬來西亞吉隆坡進行移地課程,因為疫情的影響而延遲。然而我們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學術交流仍不間斷,在課程中老師安排了視訊演講,邀請了三位馬來西亞學者――馬來亞大學馬來語暨應用語言學學系系主任陳湘琳老師、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副教授陳中和老師、南方人文工作室負責人黃燕儀博士等三位研究領域不同的馬來西亞學者,分別就客家研究、伊斯蘭體制、新村進行演講。此外,還有馬來亞大學14位同學與我們一起參與線上演講活動。
聽湘琳老師談如何在馬來西亞進行客家研究
首先揭開演講序曲的是馬來亞大學馬來語暨應用語言學學系系主任的陳湘琳老師,演講主題為「研究方法:以馬來西亞客家群體為例」,前半部分主要是講述在馬來西亞進行研究時必須具備的背景知識,馬來西亞的種族關係很複雜,以西馬的角度來說大體可以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其中華人又可再細分為福建人、廣東人、客家、潮州人、福州人等,不同類別的族群不僅僅是所講的語言不同,在馬來西亞分布的區域也也所不同。後半部分的演講,湘琳老師則是介紹她所做的三項與客語相關的研究。
湘琳老師以馬來西亞華人研究為例,我們可以從了解受訪者來自什麼地區?什麼城市╱市鎮?進而推測出他們的祖籍地甚至是所說的語言;而從受訪者所使用的語言,我們可以再進一步了解他們是出身於哪一種教育制度背景,以就讀華小╱國民型中學為例,其所用的是語言可能是華語以及馬來語,而若是華小╱獨中,其所用的是語言可能就是華語。我覺得此部分可以應用到我們所有的田野研究當中,當一位研究者要進入研究場域之前,了解當地的歷史背景是必備的技能,也是對於受訪者、研究場域的一種尊重。
在湘琳老師介紹她所做的三項研究中,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項研究,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宗教對於語言的影響,研究場域選擇在沙巴的亞庇以及砂拉越的石龍門,研究對象是當地的客家人,方法上採用混和方式研究(同時有量化以及質化研究)。比較特別的是兩種研究方法呈現出不同的結論,從量化的數據顯示宗教會影響語言的維持與轉移;而從質化研究來看比較矛盾的是,客家宗教機構是以促進宗教信仰為首要任務,而不是先選擇維護受威脅的傳統語言,呈現出宗教比語言還重要的情況。
演講中我們與湘琳老師也討論到,不同地區的客家人所產生客家認同的方式也不一樣,這是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地方,以馬來西亞為例,西馬客家人會以祖籍地來做為區分的依據,例如他們會說自己是河婆客家人或是大埔客家人等;而位於東馬的客家人,則會說自己是沙巴客家人,呈現出東馬的地方認同與在地化更加強烈,與台灣的情形相似。最後,非常感謝湘琳老師為我們帶來精彩的演講,除了更加了解馬來西亞的的歷史背景、族群關係,也透過老師的田野經驗分享,再次了解到進行田野研究時所需注意到的細節,挫折感與失敗是難免的,但重要的是從中吸取經驗值為往後的書寫增添養分。
聽中和老師談伊斯蘭體制在馬來西亞的發展
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陳中和老師為我們進行第二場次的演講,主題為「多元族群社會的政教關係:馬來西亞伊斯蘭體制的發展」。陳中和老師的研究方向主要為伊斯蘭政治研究、馬來西亞政治與族群關係研究、馬來西亞華人歷史研究和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等,演講過程中老師也提到它研究馬來西亞伊斯蘭體制已有20年的經歷,足見老師在此方面具有厚實的背景知識與紮實的田野經驗。
演講過程中,老師提及了伊斯蘭體制在馬來西亞的發展,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時訂定伊斯蘭為國家宗教開始,直到2001年9月29日首相Mahathir bin Mohamad宣布伊斯蘭國家為止,經歷了一段伊斯蘭化的過程。此舉不僅僅打破歷任首相堅守馬來西亞為世俗化國家的態度,更使得伊斯蘭法律得以擴張,在加強對穆斯林規範的同時,也影響了非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顯示的是,從原先馬來西亞立國之初以馬來人優勢為主的政策導向,逐漸轉向為以穆斯林優勢為主的政策方針,種種跡象皆顯示出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弱勢地位。
(我們以視訊演講的方式與陳中和老師、馬來亞大學的學生進行學術交流)
演講後半部分為問題與討論,老師有提到其當初為何選擇「馬來西亞伊斯蘭體制」作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馬來西亞的種族、宗教非常多元,在政府政策的主導下更使得種族與種族、宗教與宗教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而馬來西亞華人在此體制下一直屬於相對於馬來人而言比較弱勢的一方,也因此身為馬來西亞華人的陳中和老師欲透過了解伊斯蘭體制如何在馬來西亞發展,進一步省思能夠如何應對。此方面可以體現到研究者在選取研究題目方向上的重要性,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不僅可以增長學術方面的知識,現實生活上對於解決問題也有實際價值,同時對研究本身更具有十分重要和久遠的意義。
最後很感謝陳中和老師為我們帶來訊息量非常豐富的演講,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一個人、一件事物的誤解甚至是刻板印象,都是來自於不夠了解。以往因為較少接觸到的關係,自己對伊斯蘭的概念比較模糊,但透過老師的演講,不僅僅對馬來西亞伊斯蘭體制的發展有基礎的背景知識,對伊斯蘭教義、伊斯蘭法律的執行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經由老師後面實際案例的舉例,更體認到因宗教而引起的種族間的緊張關係仍舊存在於馬來西亞中,能否和平處理不同宗教、不同種族間的衝突,或許是未來伊斯蘭體制在馬來西亞發展的重要課題。
(課堂上視訊演講的情形)